简单地说,人才画像就是在用人部门的心里目标人才的样子,有哪些特征,具备什么特长、能力、经验、素质等。与人才画像相近的概念有任职资格、胜任力模型等。人才画像的概念由用户画像引申而来,又根据胜任力模型交互发展应用在招聘领域,最终发展成为对企业人才标准的基本素描。杰里兰在《聘谁》中提出了人才画像的三个层级:使命、成果和能力。
使命即为工作的实质,成果是工作任务,能力是如何保证任务达成的胜任力。
如果有清晰的人才画像,就能更高效地招聘到匹配的人才,帮助企业解决大部分错聘问题。如何才能有清晰的人才画像?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对于市场人才情况的充分了解,如果只是拍脑袋设想理想人才的画像,再盲目进行招聘,结果一定会大为失望。核心人才招聘,也不能直接挂个招聘广告,等待人选投递简历,最后那些推进来的简历大概率不会令人满意。通过人才地图项目,了解竞争对手的核心岗位画像,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目标人选画像不清晰导致的招聘问题。
因为对人才地图没有清晰的认识,因而错误地定义了人选画像,最终错过最合适人选的招聘案例很多。
#案例#
某创业型互联网公司委托猎头招聘一名产品经理,发来的职位描述让人吃惊,这个要求是要直指一线大厂产品总监人选,但是薪酬范围只有30万~50万元,我们当时觉得肯定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大股东坦言这个岗位已经招聘了好几个月,曾经找到一个符合要求的人选,但只上班一周就离职了,以后面试的人选感觉不太匹配企业的要求。
创业型企业招聘很容易犯人才画像大而全的问题,总希望招聘一个全才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L数据公司希望把受追捧的隐私计算放进自己的产品组合里,以便更好地开拓市场需求,因此准备组建一个隐私计算研发团队,先招聘一名隐私计算算法专家来牵头。他们给出的招聘要求如下:
博士学历。
三年隐私计算算法和开发经验。
有完成产品开发的经验。
有带团队的经验。
当合作的猎头公司将候选人A推荐给L公司后,HR不以为然,回复这个人选没有博士学历,虽然安排了第一轮面试,但不愿意推动下一轮面谈。A符合L公司的三个条件,唯一被排除的是硕士学历。当时他处于上一家公司解散的空档期,所以愿意接触没有任何隐私计算技术积淀的L公司,也不介意异地工作。
A被拒绝后,L公司陆续收到几份推荐,其中包括符合所有条件的其他人选,但因为隐私计算领域属于风口行业,候选人有很多机会,并没有强烈的愿望加入L公司,只是观望的心态。这时候L公司高层着急了,要求继续面试A,但A已经接受了其他在同一个城市的企业录用,不愿意接受L公司的录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