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时间的隔断

我们看下一句:“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这个话解释起来很简单,你学易道学到了很精深的程度,你的精神就能知道未来的事情,你的智慧就能包容过去的一切。但是,我们也要想一想,“神以知来”是怎么知的?“知以藏往”是怎么藏的?

其实,“神以知来”和“知以藏往”是一回事。如果你真正对过去的事情很清楚很明了,那么对未来的事情也就会有准确的判断。我接触过很多学历史的朋友,感觉到他们比一般人都要自信,甚至有些人还有点小小的骄傲。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人很强调以史为鉴,真正学通历史的人,他们在社会上为人处事,都会得到很深的历史借鉴。中国历史可以说是两三百年一个轮回,学通历史的人,往往都能很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明白一个时代的大势。现在是处在社会轮回的哪一个阶段?一般学历史的人都会有一个判断,都会有所参照,觉得自己能够把握。学历史的人往往都有这种自信,确实自有他的道理。

人生有很多问题,最要命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人在时间当中的一种局限。我们生而为人,生之前的事情一无所知,死之后的事情也一无所知,而且总共就活这么几十年,到底是怎么活过来的,最后往往都记不住了。这种在时间面前的局限,可以说是生而为人的最根本的焦虑。面对未来它不可知,面对过去往往很多事情都被遗忘了,模糊了,甚至昨天的事情、去年的事情,很多都记不起来了。没有办法,这就是生命的自然属性,这就是人的局限性。那么,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对人来说就很重要了。

“知以藏往”的这个“藏”字,应该通去掉草字头的这个“臧”字,意思不再是隐藏,而主要指的是包容、包含,有记住而不忘失之义。

平常遇到事情,尤其是很痛苦的事情,一般人去安慰他,往往就跟他说:“莫得事,别往心里去,过几天忘了就好了!”其实,这是一种短暂的、逃避的、消极的安慰,痛苦实际上是忘不了的,也许一时你确实忘了,但只要出现同样的情景,痛苦又会重新出现。那么,真正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是不要忘记过去的事情,对过去的事情要有“知”,同时对给自己带来痛苦、不幸的人和事,要抱一种宽恕、一种原谅、一种包容的态度。这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其实,人痛苦的原因并不是他的记忆好,记住了这件事情而忘不掉,而是因为他不能够原谅这件事情,不能够包容这件事情,不能够宽恕这件事情。人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往往都是如此。

西方有一位大诗人叫博尔赫斯,在座有些朋友可能知道,他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没有在他生前颁奖给他,被世人视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耻辱。他在一首写到遗忘的诗中说:“不存在的事物只有一样,那就是遗忘。”说白了,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存在的东西。你举出任何一个东西,哪怕是你举出任何人都没见过的东西,但是你一旦举出来了,它就存在了。不存在事物只有一样,就是遗忘!换句话说,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什么东西被遗忘的。你想要真正忘记过去所做的种种事、所经历的种种东西,那是不可能的。按佛教的说法,业力是不灭的,你所做的一切都将变成八识田里面的种子,一旦条件成熟了,它就会重新发芽。现代心理学的解释也一样,人过去的经历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好象把它遗忘了,但实际上,它会停留在你潜意识的深处,并形成了这些心理上的症结。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是在学易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能随便把它放过去。“其孰能与于此哉!”这是《系辞》作者的赞叹,面对过去,面对未来,能达到如此的境界,有什么样的智慧能比得上易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