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于己者公于人”,什么意思呢?公,就是公平、平等。对外界的人、事、物都能够公平对待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对自己也要有平等心,要有公心。但是,对自身而言,怎么才能做到有平等心、有公心呢?这就涉及到心理学的一些体会。
平时我们也能体会得到,很多人在外面做事都能够做得很好,比如在单位里工作,对周围人的态度都很热情,待人接物都很好,很谦恭有礼,但往往一回到家里,对于自己的家人、自己亲近的人,未必就那么回事了。实际上,就是前面说的这一句“公于己者公于人”。我们对别人、对外人好的时候,未必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往往是为了在社会中、在外界的人群表现一番,以赢得别人的尊重,以赢得更多的机会、好处。所以,这个出发点,未必是真正有公心,有平等心。只有先公平、公正地面对自己,承认自己身上的弱点、缺陷,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由此向外发挥,再从身边亲近的人开始做起,由近及远,由亲及疏,最后才能真正做到公心。
我们平常爱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没有错,但是,律己也不能太过苛刻,如果老是要求自己做那些达不到的事情,最后会把自己搞得很沮丧,乃至很虚伪。
我有一个学佛的师兄,随时随地嘴巴上都在埋怨自己,随时忏悔,说我这里也没有做对,那里也做得不好,这个念头没有降伏住,那个起心动念也歪了邪了……总之,就是按圣人的标准来拷打自己,经常弄得自己很自卑、很丧气。他还时常问别人:“你们说,我这个人到底还有没有救啊?我这个人是不是太龌龊了?我该怎么办啊?”实际上,他对自己的这些苛求,未必是真正把自己看清了,也未必会对自己的学修带来好处。按我们平时的观察,他有些地方做得也挺好的,但他还是埋怨自己,到处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好,离圣人菩萨们的境界差多少多少,这样一来,反而让人听了,觉得他有点故作谦虚,甚至有点虚伪。你对自己都不好,对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好,那你对别人的好,对陌生人好,肯定就值得怀疑了。你对自己都那么苛刻,明明自己做得不错的地方,还要鸡蛋里挑骨头,跟别人说自己这不行、那不行,那别人在你眼里是什么样子?别人又怎么和你相处呢?肯定就会离你远远的。
所以,周子讲“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也”,真正的平等心,真正的公心,应该是对人对己都坦坦荡荡。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事情,如果都能做到换位思考,把自己的心胸都尽量放得宽阔一点、远大一点,也许你的感受就会更好一些,做事也许就会公平中正一些。如果你对自己是过于苛求,不能公平对待,那么,你也不可能真正公平、公正地对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