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绩效与绩效管理概念的顶层设计
第一、绩效是具有一定素质的员工围绕职责达到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由此推导,绩效产生的前提是员工具备一定素质(代表能力指标);绩效是围绕自己的职责定位(代表业绩指标);绩效是阶段性成果(代表考核周期);同时绩效还体现了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代表态度、价值观、境界等指标),因此绩效评价要基于“价值观、态度、能力、业绩”四大维度。
第二、绩效要遵循价值观立场,比如对于损害客户价值情况,即使为企业赢得可观的利润,也是要采取“一票否决”的;态度与能力不仅仅要转化为当期业绩,还有影响未来业绩,因此绩效评价中也要纳入评估范畴。
第三、 “能力”在短期代表现有能力与经验,有些企业还强调“潜能”,决定其未来持续创造绩效的潜力;“态度”在短期代表当下的优秀行为,有些企业还强调“境界”,决定其未来的事业格局;当然“业绩”可以考核短期业绩与长期业绩。
第四、过去企业推行的“德勤、能、绩”考核,现在还有很多企业在年底会评估一次,这是人事考核,因为没有基于战略目标分解、没有基于数据与事实,因此不能叫绩效管理。还有就是通过绩效打分发奖金做法,属于绩效考核方式,也不是绩效管理,因为绩效考核并没有促进持续提升绩效的环节。
2、岗位绩效评估
在目标牵引与利益驱动为主的“业绩考核”体系基础上,引入科学合理“价值评估”体系,按照“劳动、知识、企业家才能及资本”四大要素确定价值评估要素:
第一、上面没有提及岗位价值评估,这方面工具都比较成熟,根据岗位价值评估确定薪酬等级标准,按照“点数法”进行打分排序,结合宽带薪酬确定各岗位薪酬标准,这套方法在实践应用中,员工还是比较认可的。这不是本书的重点,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对价值观、能力(包括潜能,依据任职资格、胜任素质等确定)、态度(价值观之外,但非常重要的品质,根据不同岗位设定),这三个考核指标基于主观的评价,因此需要量化行为评价标准,并且要基于事实的矩阵,见下表10-4:
表10-4:岗位行为考核表(价值观、态度、能力)
序号 | 维度 | 评价办法 | 案例 | |
---|---|---|---|---|
1 | 基本分 | |||
加分表现 | ||||
扣分表现 | ||||
2 | 基本分 | |||
加分表现 | ||||
扣分表现 |
第二、对岗位业绩考核,基于组织绩效KPI的分解,对于职能部门由于分解比较难,可以采取OKR模式,强调关键事件的结果;对团队指标,可以通过权重给予关联。另外,岗位绩效分为高层绩效(强调结果)、中层绩效(过程与结果兼顾)、基层绩效(强调过程)。
第三、绩效考核前提是契约精神,要按照岗位责任绩效承诺书与授权书制度。特别是中高层干部,要强调责任承诺,这就改变传统绩效考核就是为了兑现奖金的思维方式,绩效目标达成是干部责任,没有特殊原因,不达标不是不发放绩效奖金的问题,要实行诫勉谈话、留职察看甚至降级使用。
第四、对于中高层干部,也可以对企业宗旨进行考核,增加员工对企业宗旨的认同感,具体如下表10-5:
表10-5:企业宗旨行为考核量表
维度 | 指标名称 | 行为标准 | 权重 | 考核 周期 | 自评 | 直接上级评分 | 直接下级评分 | 加权 得分 |
让员工工作更美好 | 管理高效 | |||||||
激励员工 | ||||||||
取信员工 | ||||||||
让员工生活更美好 | 关心员工 | |||||||
服务员工 | ||||||||
致富员工 | ||||||||
让员工健康成长 | 培养员工 | |||||||
授权员工 | ||||||||
成就员工 |
第五、在绩效考核中,价值观、能力、态度评价的分数不能与业绩考核得分加权相加。价值观、能力、态度是主观考核得分,其次价值观、能力、态度必须转化为业绩才有意义,没有业绩,依靠这些主观得分,可能出现“公司业绩没有完成,岗位绩效都能达标”的现象;当然,考核价值观、能力、态度还是必要的,这代表了未来继续创造业绩的保障,避免“追求短期目标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