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天尊地卑”呢,句子很简单,本来是没有什么好争议的。但是把《系辞》的这句话推衍到人事当中,问题就出来了。在古代的君臣关系之中,皇权至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在男权社会里呢,就有了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这也是现代人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后来就有人说,中国封建社会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就在《易经》,再说得直白些,就是来源于《系辞》的头一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本光法师对“天尊地卑”这个观念也提出了批评。他老人家认为,在先秦学说里面,在诸子百家的理论里面,并没有天尊地卑这个概念。在早期的儒、道思想之中,在他们的天道观里面,也没有所谓天尊地卑的说法。所以,本光法师认为把“天尊地卑”这个概念落实到人事关系上,是汉代以后尤其是董仲舒以后的事。他们把宗法等级制度附会到《易经》中来,并以《系辞》作为依据。但是在《易经》的古卦辞,包括爻辞、彖辞中,只有“位”的变化,并没有尊卑之说。所以本光老认为,《系辞》并不是后人所说的是孔子所作,而是从战国到秦汉之间的易学者们集体创作的产物,其形成时间很漫长,中间也不断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水平也有参差不齐之处。
本光法师是站在佛教的立场上谈《易经》,因为佛教讲万法平等,众生平等。释迦牟尼的佛教之所以一产生,就能够迅速取代印度传统的宗教,一统当时的整个印度半岛,就是因为他破除了古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提出了人人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的伟大思想。佛教讲“三心”,就要是有平等心、慈悲心和清净心。所以,平等的观念是佛教的基础观念。
但是话说回来,就普通人直观的经验来说,天高高在上,变化多端,充满了神秘而不可知的崇高感;而地呢,就在我们的脚板底下,我们的吃穿用度、吃喝拉撒,全都在地上,普普通通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嘛。所以人在面对天地的时候,自然就有一种尊卑的感觉。大地虽然它生育万物,养育万物,很伟大,但大地上也到处都藏污纳秽,肮脏不平之处也是随处可见,我们司空见惯了就会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天对人而言,就很了不起了,西方大哲学家康德有个名言:“我最敬畏的只有两样: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他把无垠的天空与人内心最崇高的道德自律联系到一起,也是有一种对天的崇敬心理在里面。
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天尊地卑”的观念。我们放下内心对尊卑的感情色彩,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尊,可以理解为尊高、尊远;卑,也可以理解为卑近、低下,只是一种位置上的不同,让我们感觉很不一样。我们平时也有远香近臭的说法,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求之不得的东西就越觉得尊贵;越是平常的东西、越是伸手可及的东西就越觉得没有什么了不得。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可以看出天地、乾坤确实在“位”上是有差别的。《道德经》里面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也是有一个由近到远的主从关系在里面。落实到具体的人事上面,比如君臣关系,位置不同,主从关系也就不同。
我们这里有几个哥们儿在学中医的火神派,火神派讲“阳主阴从”,也有这种感觉。一切东西在本质上虽然是平等的,但是在具体的事情上,确实要遵从一定的做事规矩、规则;在家庭里面,在夫妇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也要遵守一定的主从关系,才能保证一家人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