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攻坚战:公元1949年

天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最大的阵地攻坚战,也是解放军炮兵、工兵、坦克兵等特种兵参战最多的一次战役,其中工兵是首次参战,是多兵种的第一场大规模阵地进攻战。唯一可惜的是那时解放军没有空军、海军,否则就是一场立体化的三军协同作战了。

1949年1月,在平津战役中,林彪麾下的东北野战军准备对国民党军所驻守的天津进行一次大规模阵地进攻,林彪命令当时的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为战场指挥。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命令林彪3天内攻下天津,林彪则命令48小时内拿下。而刘亚楼表态时气吞山河: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我们只用了31个小时。现在我有1300多门大炮和坦克装甲部队,再加上34万钢铁战士,30个小时内保证攻克天津!

表态归表态,打仗还得靠战前周密的准备和精细的谋划。

这次作战,解放军参战的炮兵和坦克,比过去任何一次都要多,工兵则是首次参加攻坚作战。各兵种的协同动作,是解放军有史以来攻坚作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由于很多部队缺乏协同作战的经验,刘亚楼亲自写成《关于天津攻坚战的协同计划》,下发给连以上指挥员,对步兵与炮兵、步兵与坦克兵,以及步兵、炮兵、坦克兵之间如何协同作战做了详细的说明。这份计划,在解放军协同作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阵地战指导原则之一,多兵种协同作战)

刘亚楼还经常身先士卒,亲临最前沿阵地,对部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纵队以下的各级指挥员,从军、师到连、排都深入下去,了解敌情,察看地形,群策群力。

刘亚楼考虑到天津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以及市内河流分布情况,制定了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割后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按照这个方针,从1949年1月3日至12日,用了10天时间,扫清了天津外围的18个据点,完成了攻城的准备工作。

于是, 1月14日上午10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于发起总攻,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以伤亡2.3万人的代价,歼敌13万多人,胜利占领天津,同时也为和平解决北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孙子兵法·谋攻》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天津之战不到一周之后,1月21日中共与傅作义达成了和平解决北平的协议。1月31日,古都北平宣告解放,至此,平津战役宣告结束。

8个月后的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平,并改名为北京。中国的和平时代来临了,一个强大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