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译:奖赏轻而且经常不兑现,臣下就不会为君主所用;奖赏厚而且言出必行,臣下就会愿意为君主赴汤蹈火。(出自《内储说上七术》)
信赏有两个核心维度,一是信,即言出必行,二是厚,即赏当其功。韩非子举的案例如下:
故事1:兽鹿就草
齐王向文子询问道:“怎样治理国家?”文子回答说:“赏罚作为治国原则,是一种锐利的兵器,君主要牢固地掌握它,不可把它拿给别人看。至于臣子们,也就像兽鹿一样,只要有肥美的草地,就会跑过去的。”
【解】:法为杠杆,所撬动者,利益也,执人之利益,君主所以为君主也。
故事2:救火知战
越王向大夫文种询问道:“我想攻打吴国,行吗?”文种回答说:“行。我们的赏赐优厚而守信,惩罚严厉而坚决。您想了解清楚,为什么不用焚烧宫室来做个试验?”于是就纵火烧了宫室,没有人去救它。越王就下令说:“为救火而死的,和战场牺牲同赏;救了火而没死的,和战胜敌人同赏;不救火的人,和投降败北同罪。”人们泥土徐身、蒙上湿衣而奔赴火场的,左面三干人,右面三千人。由此知道伐吴已成必胜之势。
【解】:利益撬动行为,执利益以齐人心。
故事3:吴起攻亭
吴起担任魏武侯时的西河郡守。泰国有个小哨亭靠近魏境,吴起想攻下它。不除掉小哨亭吧,会对魏国的种田人构成很大危害;要除掉小哨亭吧,又不值得为此征集军队。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靠置了一根辕木,然后下令道:“谁能把它搬到南门外,就赏给谁上等田地、上等住宅。”没有人去搬它。等到有了搬动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赏。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并下令说:“谁能把它搬到西门,赏赐如前。”人们抢着搬它。于是吴起下令道:“明天将攻打哨亭,有能先上去的,任命他做国大夫,赏他上等田地住宅。”人们争先恐后。于是攻打哨亭,一个早上就拿下了。
【解】:
我在《管理:以规则驾驭人性》书中引述了此例,并析之:吴起是如何建立这个规则的呢?并不是仅仅发布指令,而是基于指令做“现场试验”,每次遵令者都能马上得到吴起承诺的奖赏,如此反复两次,西河种田人对吴起的规则便产生了强烈的确认性记忆,即建立了吴起预期的审利逻辑,于是规则也便建立起来了。我们也可以说吴起是在种田人的内心里铭刻下了他的规则。
故事4:宋人服丧
宋国都城东门有个平民服丧时,因为过度悲哀,显得非常瘦弱,宋君认为他对父母慈爱,就提升他为官长。第二年;人们因服丧时过度悲哀而死的一岁之中就有十几个人。儿子为父母服丧,是因为爱父母,这种情形尚且可以用奖赏来加以劝勉,何况君主对于民众呢?
【解】:
法的势,是通过案例而信、而威的,宋君虽未立成法,赏孝子而成实势,实势亦法。
故事5:越王敬蛙
越王计划着去攻打吴国,想要民众轻视死亡,外出时看见一只发怒的青蛙,就向它凭拭致敬。随从说:“干什么对怒蛙致敬?”越王说;”为的这只青蛙气势汹汹的缘故。”第二年,请求把头颅献给越王的人,一岁中就有十多位。由此看来,赞誉足以鼓动人们舍生忘死啊!
【解】:道理同上一个故事。
故事6:韩候惜赐
韩昭侯让人把破旧裤子收藏起来,侍从说:“君王太不仁爱了,破旧裤子不赏给近侍们,却要收藏起来。”昭侯说:“这不是你理解得了的。我听说明君连自己的一颦一笑都要加以珍惜,颦有擎的目的,笑有笑的目的。现在是裤子了,岂只是—颦一笑啊:裤子和一颦一笑相差太远了。我一定要等待有功的人,所以要收藏好,现在还没有给予的对象哩。”
【解】:
无功而赏则失赏功的势。我在《管理:以规则驾驭人性》中提到:在一个组织中领导者的言行好恶,某种意义上都是在立势、立规则,且这事防不胜防,由不得领导者自身。韩昭侯深体此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