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营销在传播模式上的巨变,就是从传统围绕知名度的叫卖创意及单向控制的媒体,向云营销时代以美誉度为核心的创意、口碑积累的双向互动模式转变。
无论是传统营销模式里的4P、STP(细分-目标-定位),还是标准化、大规模制造、大众传播媒介、数字化,在新的社会化营销模式里,都在受到挑战甚至颠覆。应该说,社会化营销模式正在对传统营销模式进行一场“路径革命”,这是云营销的核心,我们简称为“SNS营销模式”,即重新从数字化的技术革命回归到社交化的生活方式革命。SNS营销模式不仅是一种打破传播与媒体界线的模式,也是打破消费者需求与企业运营模式界线的模式,云营销比营销的其他时代具有更强的革命性与颠覆性,具体表现在传播模式革命:创意成为企业营销的核心价值链环节。
在1991—2010年间崛起的中国企业及品牌,实际上被大三规则主宰或驱动,即知名度、渠道力和执行力。这个判断的含义,放在云营销时代里可以有更清晰的对比:云营销正在打破昔日的关键成功“法宝”。
在营销3.0及以前的环境下,消费者总体是被动、滞后地接受厂家的“媒介轰炸”。也就是说,企业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投放媒介,就可以掌握引导消费者购买偏好的钥匙。在媒体(包括互联网)掌握舆论权与话语权的时代,媒介“声音”的大小,决定着品牌的江湖地位(排除蓝田莲藕汁造假、秦池等没有品质支撑的广告轰炸失败的个案)。
脑白金、黄金酒和巨人网络代表恶俗广告,蒙牛代表的事件炒作广告等形式,都是用媒体量吸引眼球的“单向控制”传播模式。这些广告以恶俗、平庸的创意霸占主流媒体的黄金广告时段及位置,消费者就只能被“恶俗广告强奸”。消费者的厌恶、学者的声讨,都不能快速连接在一起,反而反对这些恶俗广告的行为,被强势巨大的企业广告、新闻和公关(水军)淹没。蒙牛、伊利2011年年报显示,两家企业平均每天的广告费高达1700万元,比他们每天赚取的利润还要多。
在云营销时代,这种依靠媒介量而不是品牌创意、依靠知名度驱动而不是美誉度驱动的传播模式,正在受到强大的挑战。在社会化商业生态里,一个不起眼的事件,很有可能被放大为爆炸性的事件。2011年春节前,百胜旗下百事可乐、乐事薯片等品牌为宣传产品的微电影“把乐带回家”贺岁广告,用近十分钟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家庭故事,将百事各产品反复植入故事情节中,并动用了张国立、古天乐、周迅、张韶涵、罗志祥等出演,照顾大陆、港澳台的受众。在春节回家的大背景下,这个广告在门户、视频网站、微博上引发巨量的点击,且好评如潮。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模式,显然在颠覆注重知名度的单向强迫传播模式。即使现在还没有形成对创意传播的广泛重视,社会化传播本身不可预测与控制的爆炸性传播能量,已经足以令企业必须重视“美誉度”是如何炼成的这个过去不甚在意的问题。
在云营销时代,是否投放社会化媒体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企业必须关注社会化媒体上各种自发的评论,乃至与品牌、产品及企业的美誉度相关的微小事件。否则,都有可能带来始料未及的困扰,如罗永浩砸西门子冰箱事件。如果继续恶俗广告创意,恐怕也会面临网友恶搞,使广告投入变成“负传播”,甚至“毒传播”,如2011年360与腾讯大战时,马化腾一句“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的书面声明,变成网友嘲讽腾讯的导火索。
社会化商业是一种碎片化但又具有不可思议“连接力”的网络生态系统。正如中国的FT时代由微博开启,云营销的创意也形成了一个“微”字头的产业集群: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支付、微创新、微视频和微关系等。
这种现实带来的好处是,企业可以不去硬拼传统媒体的广告费用,多花些心思与时间在社会化媒体的创意及传播上,一样可以扩散品牌知名度,甚至创意够好,美誉度也可以瞬间建立起来;还可以通过与电子商务系统的链接,将流量(关注)、美誉度直接转化为购买力。
这种现实带来的坏处是,社会化商业让营销变得不那么简单甚至有些难以捉摸,要找到带来龙卷风的那只蝴蝶的翅膀,如大海捞针。
无论企业对社会化商业生态抱有怎样的态度,社会化商业已经是一个客观的、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组织的生态系统,也是社会化营销即新整合营销必须面对并提供操作方法论的新课题。基于社会化商业生态的云营销,将呈现以下五个特点。深入认识并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找到新整合营销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