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法合理化建议法——全员合理化建议活动

合理化建议是发动全员进行成本思考最主要的方法,它将观念、方法、动作三者相结合,让决策者在成本降低问题上,除了关注中高层管理者提出的各种措施,还要考虑基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的各种建议,从而为总成本领先提供最广泛的群众支持。

下面来看一家企业实施合理化建议的过程。

【案例58】合理化建议让成本降低动起来

2016年,笔者主导某企业的经营变革,在成本降低的过程中,把合理化建议作为一项重要事务来推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制定《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

明确合理化建议提案范围、程序,最主要的是就合理化建议奖励的幅度与管理人员和企业最高决策者达成一致。

接下来,组织了第1次合理化建议活动,先从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开始,要求这些人员限期提出5条以上关于成本降低方面的合理化建议活动。

具体要求以公告形式全公司张贴,要求各部门负责人将《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对部门成员进行宣导,人力资源部同时进行宣传,宣传的范围和效果决定了收到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和质量。这家企业经过宣传,共收到127条合理化建议。

二、汇集合理化建议,并进行评议

收到合理化建议以后,先进行统计、汇总。然后由人力资源部组织了一场大型合理化建议评议活动,邀请一线员工参会。第1次合理化建议采用了分组展示、个人讲述的方式,由公司领导和咨询老师担任评委,除依据《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进行奖励外,还对合理化建议提出数量最多的小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数量最多的小组、合理化建议价值最大的提出者进行额外奖励。

会后由人力资源部对合理化建议评议的活动过程以文章、图片的形式进行全公司宣传,让大家看到提出合理化建议的管理过程和奖励。

对通过评议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分解,分解到部门、个人、时间节点、完成时间,由人力资源部负责监督合理化建议实施情况。

已采纳的合理化建议动作实施一个月后,对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统计核算。经核算,第1批实施的合理化建议共降低成本74482.6元。由人力资源部召开员工大会,依据《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进行奖励、表彰,会后在全公司宣传。

三、根据操作结果,再推行1次

最后,由人力资源部主导,在一线员工中再推行1次,操作步骤同上。

在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后,为了保证合理化建议落实的持续性,增加了一些对合理化建议的要求。规定参与月度、年度“优秀员工”的入围条件是:必须提出一定数量的合理化建议,没有达到数量的不予评优;规定管理人员每年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数量与年终奖金挂钩;所有人员升职、调薪(例行调整除外),必须考核合理化建议提出数量,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合理化建议提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者。

在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对全年提案数量前3名、降低成本前3名合理化建议提出者再次给予奖励,由企业总经理亲自宣读表彰,为获奖者颁奖并合影留念。

经核算,该企业当年提出实施的合理化建议中,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0万元。

四、经济效益之外,还有巨大的精神价值

除了直接经济效益,合理化建议带来企业的精神价值也是巨大的。

针对成本降低,要求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个要求提出来后,员工不再去考虑要不要做成本降低,成本降低做不做得到,而是去考虑怎么做成本降低,把员工的思想统一在成本降低上,统一了管理目标。

要求提出成本降低合理化建议,会引发一线员工的思考,员工会思考到底怎样才能降低成本,自己提出的建议会不会被采纳,采纳后会不会得到奖励,领导会不会看重自己,这是不是一个表现的机会等。即使有的员工要应付这项工作,也得动脑筋“凑”够合理化建议数量(我们推行时通常会要求每人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不少于3条)。

有些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动作娴熟的一线员工会提出有价值的动作,这些有效动作平时管理人员不容易观察到,大部分管理人员没有身体力行的操作,一些动作的体悟、现场的智慧,坐在办公室里根本感受不到,而员工的合理化建议恰恰能够弥补这些不足。在本书的案例中,一些控制成本的案例就来自于一线员工的合理化建议。

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有利于执行。员工群体提出合理化建议被采纳,推动起来执行更加顺利,同时员工在执行管理人员的方案时能学习到一些新的内容,能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对管理措施的执行具有促进作用。

合理化建议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员工提出多少条有价值的动作,而是这件事背后的重大教育意义。一线员工提出的建议如“听从领导、安全生产”“节约一切辅料的开支”“节约用电”“机器做到人走断电”“对于模具的清理保养去除灰尘、涂上油”“保持场地卫生”“人离开岗位关灯”“干活儿快点儿,节约用气”……这些建议可能是写在一片有些脏污的纸片上,写在报表背面的纸张上,字迹可能歪歪扭扭,内容上语句不通甚至有错别字,也可能根本没有实际经济价值。可是这些建议无形的教育意义超过了那些有形有价值的动作,这远比一堂正式的成本培训课重要得多、深刻得多。

在提出成本降低合理化建议的过程中,人性积极向善的一面被激发出来了,成本意识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员工的心田。这个方法是本书的另一枚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