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底如何冲量

除了拥有供大于求产品的企业,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压力比较大、销售指标较高,存在月底或年底冲量的现象。

  我曾经在结账日当晚与下属工作到凌晨六点;也曾在领导的一声令下,带领五个分公司的业务员完成当年的销量;也在年底的最后一天,取得出货十几万箱的“辉煌”业绩,这些都是冲量的表现。冲量行动能够圆满完成,得益于企业整体冲量行动的正确性和强大的执行力!无论如何,领导的冲量命令一下,我们就必须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有一支合适的队伍的前提下,打好冲量仗。

由于渠道本身有“蓄水”作用,企业在销售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冲量是可取的。在执行过程中,相对于普通的销售行为而言,冲量行动很重要,企业要将冲量政策执行到底!

执行时间——“世界有末日”

很多企业在执行冲量政策时,经常因为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实现冲量目标而将冲量政策延长。有的企业会给大客户或提货能力有限、仓储能力有限的客户给予特殊照顾,如可以延期提货;有的企业先将订单开出来,由于客户要不了那么多货,将本年度的订单推到第二年送,但还算第一年的销量;有的客户先交钱,分两三次甚至两三个月提货……这些都是不重视执行时间的表现。

  很多企业不但不认为自己策划失误、考虑不周到,而且还美其名曰及时调整策略。其实,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企业的营销舞弊行为!账面的销售数目远远大于实际销售数目,借机向重点客户或关系客户争取政策,实际上,在并未完成销售任务的情况下,假造成功向董事会或老板交差。不重视执行时间,必然对后续的销售工作带来严重的、破坏性的影响。

  企业可利用计算机统一开订单,如果冲量政策到期了,就关闭电脑开单系统。如果企业讲究“人情、关系、协调、变通”,什么时候才能让冲量的时间管理变得科学、可控呢?看来,只有企业及渠道都把冲量的政策期限当作“世界末日”,才有可能改变现状。

执行地点(区域、渠道)区隔与平衡——“条条道路通罗马”

  很多企业执行冲量政策时,只是向特别大的经销商或渠道(批发渠道、超市渠道)压货,没有考虑区域、渠道或客户之间的平衡。有些区域市场销量较好,但不执行冲量政策;有些区域市场销量差,但企业依然要它执行压货政策……最终导致窜货,产品根本到不了终端或消费者的手里!

  当然,重点市场重点投入、重点客户重点维护,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发现,企业现在的区隔本领非常有限,还不如踏踏实实做好平衡工作。同时,企业根本没有想到销量目标应该是一个整体目标,而不是单个渠道、区域市场的销量目标。中国的层级管理观念和部门结构,虽然经常使我们陷入单独冲量的误区,但营销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所以,依据整体的销量目标执行压货冲量政策,需要的资源更少,后遗症更少,也更有效果。

执行人员——“上下同气”

  我们看到基层管理人员和基层执行人员很着急:“怎么办!如果不采取措施冲量,今年的销量目标肯定完不成!”而大区经理、总监、销售副总或总经理并不认为冲量跟他们有关系,业务员只要执行好他们的政策就行。

  其实,冲量的“量”的达成、“量”的结果由业务员负责,但冲量行为的“质”应该由领导层负责!业务员只对自己的客户、渠道或区域市场负责,领导应该对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执行部门——“全民皆兵”

  

冲量行动绝对不是销售部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整个企业“倾巢而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财务部门不配合,不能满足客户的赊账或承兑需求;仓储部门不配合,随货配送的产品或礼品几个月后才能到位;生产部门供应不及时,某个非常紧要的产品突然断货了;市场部的新海报根本没做出来……

  有时,企业可以通过断货将一些品牌力较弱的产品“炒红”,但在冲量的关键时期,生产部门突然断货、财务部死掐、运输部车辆不足、市场部还在写“市场反映良好”之类的报告,而不给销售部提供资源时,冲量行动就会以失败而告终。

执行协议——“丑话说在前头”

  冲量行动等同于临时吃药,虽然即刻见效,但也容易引发后遗症。特别是大量的客户囤货可能引发价格体系混乱、跨区跨市场窜货、低价甩货、过期货等问题,有时甚至导致市场崩盘!有的企业早就想到了这点,在开始冲量行动之前,就与客户约法三章,重申市场纪律,杜绝了这些可怕的市场问题。

  企业要与客户签订协议,这批货压进客户仓库里后,必须遵循协议,如在一定期限内售完、按一定价格流通、不得跨区域砸价、不得擅自做促销活动等。否则,将受到处罚。也就是说,客户进货后,一切后续事情必须循规蹈矩,否则,客户要负全责。

当然,企业可以在冲量协议中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执行步骤,以及奖励与惩罚办法,甚至可以委派业务员现场监督,尽量将冲量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执行、跟踪、监督、反馈——“一切尽在掌握中”

  执行队伍在开展冲量行动时,不但是执行人员,而且是监督人员,企业如果能建立专门的跟踪队伍就更好了。

  冲量是一种极端的销售行为,由于冲量行为完全呈现在市场上,冲量时,一般企业都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所以,市场很容易出问题,如一些客户联合起来,以图取得更好的政策;客户将货物分流到其他区域市场,以图尽快出货。如果发生了这些情况,“冲量”行动不再是冲量行动,而是“冲市场”大行动。

  有时,企业开展冲量行动时,恰好竞争对手也在开展冲量行动,这时,企业要密切关注市场情况,让一线业务员对市场进行“实时报道”,紧密跟踪经销商,搜索本品和竞品的流向。

一些大型而又比较规范的企业,通过使用管理报表将市场信息规范化、系统化,并将这些信息输入计算机,利用软件汇总和分析,找到改进措施,这值得广大中小企业学习。

冲量行动与其他销售活动配合——避免“万恶乱为首”

  很多企业在采取冲量行动时,客户有可能正在享受其他的销售政策,业务员假装不知道,企业也有可能茫然不知,不但白白地浪费了资源,还不知道如何处理同一客户同时享受好几种政策的问题。有时,客户由于同时享受几种政策,或者无暇顾及,或者根本不知道企业到底想要干什么而干脆置之不理;经销商根本就没有同时执行几个销售政策的能力,被弄得晕头转向,不知如何运作市场;几种政策有冲突,企业不知道如何兑付、返利等。

结果,冲量行动反而成了搅乱市场的罪魁祸首!

企业的销售活动可以进行有效整合,从各项正在实施的销售政策中找到一条主线,然后使各项政策形成互补,不仅会使市场运作井然有序,还能节省有限的销售资源。

冲量与下一阶段的执行——“明天还要继续”

  执行不彻底,肯定影响下一阶段的工作。而很多企业完全不考虑这一点,总是宣称:“完成这个铁定的指标再说,以后,谁敢打包票呢?”这也许就是很多企业在冲量过程中不顾后果,造成冲量过后产品几个月“不动”、销售没有起色、市场越来越难做的原因。企业不但没有很好地利用经销渠道的“蓄水池”功能,反而使冲量变成了冲击市场的黑手,将市场推向“冲减销量”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