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精益生产可以促进品质的提高

一、精益生产能立刻暴露品质问题

 

如前所述,品质是实行精益生产的保证。反过来,精益生产也可以促进品质的提高。

对于传统的生产方式,一道工序往往持续数周加工一种零件,等到下道工序加工这种零件时,发现有品质问题,则已造成很大损失,要返修或报废一大批零件。同时,事隔数周,该工序的工人已经加工其它零件,他已记不起究竟是哪方面的操作出了问题,也难以找出产品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

实行精益生产,需要一件才生产一件,当加工过程出现问题时,可以立即得到反馈信息,立即采取纠正措施。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用户,是上道工序品质权威的检验者,而且实行的不是抽检,是100%的检查。这不仅取消了工序间的专职检查,消除了这一不增加价值的活动,而且更彻底地保证了品质。

另外,因为实施了防错装置化,当某道工序出现品质问题时,生产就会自动停下来。这种压力迫使每个操作者保证品质,防止继续生产废品,有利于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精益设备保全(TPM

良好的设备保全是实施精益生产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保证设备的可靠性,保持设备处于“健康状态”,运行中不发生故障,需要对设备进行全面生产维护。

其中,预防维护非常重要。许多优秀企业,制定预防维护计划,在规定的时间进行预防性维护。利用交接班时间,如同火车到站,飞机降落到机场上一样,为保证安全运行与飞行,都要进行检修。还有利用专门的停机维护时间、日常预防点巡检等方式进行预防维护。

 

1、不当的设备维护观念

⑴ 坏了再修,没坏不管它

⑵ 花时间保养,效果不大

⑶ 慢慢修理,没什么可急的

⑷ 各自作战,井水不犯河水

(操作者只管做,维修员只顾修)

⑸ 好用就用,不好用拉倒

(设备没有改良,人员不会成长)

⑹ 要知道故障总是难免的

⑺ 设备全部定期大修、定时更换

⑻ 全员参加生产维护没必要

 

2、全方位的维护观念

抱持不当的维护观念去进行设备管理工作,必然会造成各种不良影响或隐患。尤其是使用设备的操作人员,不去关心设备、不懂管理设备,就像经常扛枪打仗的士兵,却不懂得擦枪一样,战斗力必然会打折扣。只有首先树立正确的设备维护观念,才可能搞好设备管理。

基于可靠性(需要时即可正常使用)和经济性,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共同参与,相互协作,有针对性地结合定期保全、预知保全、事后保全、改良保全四种保全方式,进行有效的设备管理,这种维护观念就是全方位的维护观念。表6-2列出了四大类保全方式各自的特点。




(1)定期保全

所谓定期保全,就是在故障发生前周期性地对设备进行维护。因为是周期性的维护,有可能保全费用增大。不过,因事后保全未能避免出现较大的故障从而导致较大损失相比,定期保全费用不高反低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定期保全分为TBM(Time Based Maintenance:时间基准保全)和IR(Inspection & Repair:定期点检保全)二类。TBM是根据设备劣化周期,在周期结束前进行维护、修理的方式。IR是定期对设备进行分解、点检,更换不良的部分的方式。

(2)预知保全

所谓预知保全,是指根据点检与诊断的结果预知重要部件的寿命,当部件充分接近寿命时才进行更换维护的方式。此方式保全费用与故障损失费都较少。不过,为了能早期发现异常症状,必须开发能预知设备劣化状态的点检与诊断的技术。

预知保全也称为CBM(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状态基准保全),根据测定劣化状态测定的数据,进行解析,进而进行倾向管理。与TBM相比需要较高的保全技术与相应的检测仪器。

(3)事后保全

所谓事后保全是指机器设备机能降低,甚至出现故障后才进行修理、部件更换、维护的方式。与预防保全(事前处理)相比,事后保全方式通常用于价值不高的机器设备。 

(4)改良保全

所谓改良保全,是指为了提高设备的信赖性(MTBF向好)、保全性(MTTR短缩)、安全性,对现有设备进行有计划性的、主动的改良,从而减少劣化、故障,甚至免维护的保全方式。

3、设备保全分担

生产部门只管操作、设备部门只管维护的分工方式在许多一流的企业早已成为历史。良好的设备管理离不开操作人员的参与。为什么呢?我们许多人都有骑自行车的经验吧,如果有异常(比如与昨天相比有异常声音、方向盘很吃力等)当然是你自己(骑车人)最清楚了。同样,人身体不舒服,身体的使用者,即自己最清楚。因此,积极推动操作人员适当地参与设备保全是可取的。日本专家对故障的研究结果表明:70%的故障可以通过事先的点检(紧固螺丝、及时及正确地加油、清扫清洁、发现异常——切削油侵入开关、切削跑入滑动面、异常声音、发热等等)发现,加以避免。而这些项目中的大部分,只要对操作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完全可以胜任。


日本的管理专家又从人的预防医学与设备的预防保全之对比关系(图6-8)中阐述了要保证设备在“健康状态”下运转,操作者参与设备保全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法国人
对车间操作工人承担一些简单的维修任务的深刻认识:一个操作工人发现设备坏了用了3分钟,找主任汇报3分钟,主任通知维修工4分钟,维修工排除故障4分钟,重新启动设备1分钟,整个过程共15分钟,而维修才用了5分钟。如果操作工人能够自己处理一些简单的故障,就可以省掉10分钟。所以,他们非常赞成这样的观点:要把操作工培养成多技能的操作工。

表6-3列出了设备使用部门(生产部门)与设备维护部门(保全部门)在设备保全上的工作分担。可以看出,生产部门担当防止设备劣化的自主保全:正确的操作、加油、清扫、点检、紧固等工作,而保全部门则担当定期保全、预知保全、事后保全、改良保全等计划保全与突发故障之修理的事后保全工作。


三、精益生产的品质目标

精益生产之品质目标即成为不做不良的工厂。图6-9显示了企业追求不良为0品质保证水准的过程。


失控的钻头

从单一品质事故看过程控制

 

【一个质检机构健全、注重质量的大型企业,一夜之间竟然产生了60%的不良品!是有人故意破坏?还是偶然发生的个案?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竟是如此……】

 

这天,当我走进金工车间办公室,一个年轻人正被几个人围着,其中一个人正指着他训斥:“为什么你一个晚上能钻出那么多的废品啊?为什么巡检员已经告诉你品质不合格了,你还不停下来?为什么知道钻头不行了也不去磨钻头?”因为气愤,训人者满脸通红,而那个年轻人此时满脸委屈,嘴里还不时的小声嘀咕着,像是在解释什么。看到这个场面,陪同我的牛总马上走上前询问情况,原来是这个年轻人昨天一个晚班出现100多块不合格产品眼见大家争执不下,牛总当即决定,相关人员全部到会议室开会。

“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我常提到的蓝顾问,他这次来主要是为我们做精益生产诊断和咨询的,没想到今天出现这么严重的质量问题,这是我们厂里十多年都没有出现的事故,正好今天蓝顾问在这里,我看诊断就从这里开始吧!好了,先说说情况吧。” 众人刚刚落座,行伍出身的牛总首先发话了。

巡检员汤云就马上站起来说,昨晚7点半我巡检到林富财的工位,发现他钻的双柱底板孔径过大,当时刚刚上班,我马上要求他停下来去磨钻头,他根本不听,还在那里继续钻孔;结果他一个班钻了190块双柱底板,有118块不合格!

制造经理老胡补充说,按照我们厂里的规定,金工钻底板岗位分白、晚班,各一名作业者,每个作业者有一把钻头,用到不能钻的时候自己拿到磨刀房自行磨钻头。下班后钻头自己保管,不和他人的混淆,这样做就是为了责任落实到人,提高每个人的工作责任心。现在事情很清楚,就是林富财违反规定作业。这件事情我们已经研究过了,要严肃处理,坚决杜绝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老胡边说边拿出了一份《质量异常处理单》。

 

听到这里,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事情远非这么简单,于是我示意大家先停下然后问坐在对面的林富财::你知道你钻的孔不合格吗?富财说:我问过附近一位师傅,师傅告诉我,大个0.5mm没有问题,而且我们车间还有一个检验工具,我检查过都合格啊;我又问:那巡检员检验过不合格,告诉你钻头磨损,你为什么不去磨钻头呢?富财说::刚上班一会就停下手头工作去磨刀,那工作任务怎么能完成啊?何况我也不会磨钻头;

巡检员这时急了,谁给了你们检验工具啊,你们自制的吧?!

 

我看着手中的《质量异常处理单》,一连串的疑问浮现出来……经过一番了解,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林富财是刚刚进厂不到一个月的新员工,进厂后没有人对他进行系统的培训,他并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去磨钻头,也不知道怎么磨钻头,而磨钻头是一项要求很高的技术活,钻头的对称性直接影响钻出的孔径尺寸,只有少数技术精熟的钳工能够磨出很对称的钻头,钻出来的孔几乎和钻头一样大

其次,由于切削时孔的轴线不会与钻头的轴线理想重合,即便是最理想的钻头钻出的孔径都要比钻头直径大几丝(如果真正是一样大的话,钻头就拔不出来了),技术部在制定工艺标准时没有考虑这个因素,导致实际制造中无法达成这样的标准,因此制造部在生产中擅自改变了这个标准;

第三,他并没有看到早在2005年11月29日就批准执行的底板的《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也没有作业指导书,他得到的只是一个自制通止规来自检质量,同时,厂里的老师傅告诉他“孔径大个0.5mm没有问题”,作为操作者的林富财根本不清楚正确的标准是什么,只能按照本车间老师傅口头传授的标准去操作;

第四,这个通止规是制造部2009年8月自制的,没有经过技术或质量部门的检查和批准;

第五,通止规的直径是:通∮38,止∮38.6,与《机械加工工序卡片》的孔径不符(《机械加工工序卡片》的孔径要求是∮38.1—∮38.2);

第六,巡检员没有正式的检验指导书,仅仅凭自己在工作笔记上手绘的草图和尺寸标识来检验,没有能够令人信服的标准;

第七,《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上的工序要求是分两步完成作业:第一步钻∮35的孔,第二步扩至∮38.1—∮38.2尺寸,而制造部实际的操作是“一步到位”,工序不明原因被改掉了,而且孔径规格也被改掉了(“大个0.5mm没有问题”);

第八,当天晚班金工工段主管并不在现场,实际上巡检员是没有权利要求操作员停止操作的,他和林富财都需要立即向自己的主管汇报此事,而工段主管不在场也使林富财只能继续操作。

……

再看看那份《质量异常处理单》:

本应由制造部填写的“异常评定及原因分析”,由质量部门填写着“钻头磨损造成。但检验员及时发现,操作人员不按要求执行,不合格品贴红标签以示区分,请技术协助评估产品是否可用”和“昨晚在现场向该员工说过,超差工件不允许制作并向其主管电话反馈,但是该员工仍然批量制作,本批不能用的工件将严肃处理”等内容;

本应由质量、技术部门填写的“处理意见”,则被制造部门写着“请质量给出具体处理意见,生产按质量办法执行处罚!后续类似问题一定控制在作业点,保证没有不合格品流出”的内容;

本应由制造部门填写的“改进措施”,填写着技术部门“38孔超差严重,装配后影响使用性能,不能使用”和“尺寸小于∮40的允许使用,大于∮40的挑出返修”!

 

“你们说,除了抱怨、推卸责任、空洞的套话,这里面有没有一点点建设性的真正有效的对策?这样的问题谁能担保今后不会再发生了?”再次召集责任事故处理会议的牛总举着手中的《质量异常处理单》,显得有些激动,“过去,我们一直说抓质量、抓管理,但是通过今天这个事我才意识到,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远的不说,就这么一个《质量异常处理单》,我们用了这么长时间,到底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了?都在走形式!”

看着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各部门负责人,牛总缓和了一下语气:“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现在我们就请专家来帮我们解决问题,请蓝顾问说说看解决方案吧。”

 

对照顾问师提供的优秀企业的精益品质管理体系(如下表,黄色标注栏目是与本次品质事故相关联的管理项目),我们很快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对策:

 


显然,这次质量事故暴露的是一个管理系统缺失的问题,反映出员工教育训练体系缺陷制造日常业务标准化管理缺失和品质保证体系的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我很快提出了解决方案:

1) 由制造部制定磨钻头要素作业标准,做到一目了然,每个操作人员都可以明确磨钻头步骤、重点、技巧,要图文并茂。

2) 磨钻头作为金工工段的要素作业,列入新员工教育项目中,实操训练合格后才能安排具体的操作岗位。

3) 设置备用钻头,利用不影响生产的时候白晚班轮流磨钻头,岗位上设置备用钻头放置区。

4) 在制造部开展全员磨钻头实操训练。

5) 由技术部进行工艺标准修改。

6) 由技术部对制造部的检具进行重新制作,确保检验标准和计量器具的统一。

7) 由技术部制定检具日常点检指导书

 

经过三个月的改进,金工工段的生产质量大大改善,不良率下降52%,生产效率也提高了23%

 

一年后,当我再次走进这间工厂的时候,迎接我的是牛总爽朗的笑声,而那个一晚上钻出一百多个不良品的林富财,已经成了新的金工工段主管,正在动情地向新员工讲述着那个令人难忘的晚班……看似单一的问题,其实是暴露了系统的原因,因此就需要系统的解决才会长期有效,就如品质问题一样,需要从品质体系中去解决各个环节的问题,品质才会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