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中思害,害中思利”,是决策者必备的思维方式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详解类引】

这是讲利害辩证思维方式。

作为智将,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一定要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事情可以顺利做好、做成;注意防范不利的因素,祸患就可以化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智者,这里讲的是智将,是孙子对将领的要求,首先是一个智将,然后才是“信、仁、勇、严”。

曹操注解说:“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也。”

看到有利的条件,或正在享受着利益,要思考他有什么隐患,会有什么哪些潜在风险存在;看到害,或处在不利的环境中,思考它积极的一面,变“害”为利的突破口在哪里。

也就是说,思考问题要兼顾厉害两个方面,既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能把可能危害、风险考虑清楚。

杂于利害,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是将帅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避免一厢情愿,只见利,不见害,或一厢情愿的相信“害”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抱着侥幸心理,这是典型的赌徒心态。

贾林注解说:“杂一为亲,一为难。言利害相参杂,智者能虑之慎之,乃得其利也。”

凡事利与害都掺杂在一起,而非“利”与“害”各自独立存在,也就是我们哲学上讲的,事物的两面性。

张预注说:“智者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此亦通变之谓也。”

这个注解对于商业中比较广泛,生意红红火火,要有危机意识,要提前做准备,多花一些精力和金钱,为防范危机做些准备和铺垫,华为在当前势头强劲的时候,却始终提醒高管层,要有看到危机意识。

另一方面,处在不利的环境,要看到机会,不要见到不利的环境,就单方面的放弃,糖酒会不用说招商的功能,连“导向”的功能都消失了,处于现在是群魔乱舞的状态,是不是觉得它他就没用了呢?,有用,要用机会思维来看待这个现状,优不劳精酿啤酒上市新品,利用糖酒会平台,用“新营销”玩法,糖酒会期间收回500万定金。。

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危中有机,机中有危”。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这句是对上一句的解释。

“杂于利”,是把不利的、有害的、可能存在的危险都考虑进去,预案都有了,清楚怎么应对,这样才能提振信心,把想做的事做成功;“杂于害”,是处在不利的环境中,能够发现有利的一面,找到突破口,防范或解决祸患和危险。

杜牧注解说:“信,申也。言我想取利于敌人,不可只见敌人之利,先须以敌人害我之事掺杂其中而计量之,然后所务之事,乃可申行也。”

又说:“我想解敌人之患,不能只见敌人能害我之事,须先以我能取敌人之利掺杂其中而计量之,然后有患乃可解也。”

杜牧的意思是说,杂于利是“以害杂于利”,杂于害是“以利杂于害”。

贾林注解的比较通俗:“在利之时,则思害以自慎。在害之时,则思利而免害。”

事物的两面性,要求我们做全面的思考,胜利的时候,要看到危机的来临;,不利的时候,能够看到机会,能够找到突破口,或者坦然的认输,从头再来,这都是智将的思维模式。

张预讲了春秋时郑国的案例,郑国伐蔡国,大获全胜,很多人都欢欣鼓舞,子产看到了危机,他说:“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果然,因为蔡国是楚国的小兄弟,蔡国战败后,楚国为兄弟撑腰,来伐郑国。

晋楚争霸的时候,晋国赢了城濮之战,一跃成为中原霸主,“口含天宪”,号令诸侯;而后楚庄王“一鸣惊人”,兵进中原,在邲之战中将晋国打败,取代了晋国的霸主地位,而后第三次争霸赛中,在鄢陵之战中,晋国大败楚国,在晋国上下举国庆祝的时候,范文子看到了危险,他认为,晋国的问题在于内部,而不是外部,有楚国强敌在,上下还能够齐心,如果没有了这个强敌,就会发生内斗。

果如所料,晋国没有外患之后,晋历公开始在内部肃清公族,开始了晋国的衰落,最终外族势力强大,最终赵、魏、韩三家分晋。

楚庄王也是个居安思危、,时常反省的人,晋楚争霸的三场战争,唯一胜利的那一场就是楚庄王时打的“邲之战”,在全军还沉浸在胜利还朝的喜庆气氛时,楚庄王在途中住在申叔时家里,从早到晚发呆、忧愁,吃饭都没什么兴趣,申叔时问是不是自己招待不周,楚庄王说了一段忧虑的话:

“吾闻之,其君贤者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又有师者,霸;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君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恐亡,且世不绝圣,活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我生者,何以食为?”

虽然刚刚胜利,但楚庄王从利中看到了害,看到了危机,这体现了他居安思危、胜而不骄、深谋远虑的政治素养。。

名将多具备“未思胜,先思败”的思维方式,他们在布署兵力的时候,总会为自己可能的战败而留下“后路”。为如果战败,在撤退的时候,留下一支预备队。

司马措参与五国伐齐,打败齐国后,司马措带秦军回国,借道魏国,经过安阳的时候,突然对安阳发起攻击,然后十万大军直指魏国首都大梁,打魏国一个措手不及;后赵奢带兵救魏,先拔了安阳,又与乐毅的燕军会合,司马措带兵从大梁来救攻,虽然战败,但背后留五千骑兵,有效阻击了燕赵联军的追击,为给主力撤退提供了保障。

《形篇》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有“先思败,后思胜”的思想,资源部署时要先立于不败之地。

经营中,也同样要有“未思胜,先思败”的思维,上一个项目,不要脑袋里总想着成功,总想着成功之后会如何,而是思考中间会出现哪些问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失败了会出现什么后果,把这些“害”想清楚,再去扎扎实实的做。

利害思维,既也是克服人性的弱点,也是《九变篇》的核心思想,从利害角度把握战场态势,则可以在复杂多样、诡道诈立的战场环境中拨云见日,准确捕捉战机。

《论语》中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绝不允许出现的四种心态,一是不主观臆断;二是不抱有期必心,即认为事情一定是这样的结果;三是不固执己见;四是不以自我为中心。

钱基博说:“变者,谓杂于利害,而无意必固我,审知其不可以为变通尽利也。”

敌人的阴谋能不能得逞,在于决策者的判断力基于竞争环境之变

原文: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详解类引】

这三句是前文利害思维的延伸,告诉我们害有害的用处,利有利的用处,要在“利而无害”的基础上保障全胜。

屈诸侯者以害。

屈,是屈曲不伸之义,是说如何让敌人的力量不能伸展开,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有劲使不出来,这让在一线的将士很难受,明明这样的战法、决策是对的,但领导不同意,强制性的要求你调整。

很多时候,看军事战例,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军队、战法、将领也就只有那么重要而已,很多战争的胜负不是将领所能左右的,就像我们在营销中一样,并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用营销来解决。

当你拿着一个不理想的产品的时候,招商工作就会变得很困难,再好的招商方式,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招商、动销都是系统工程,带兵打仗也是个系统工程。

赵国名将李牧,是一个既可以攻击,又能够坚守的将领,他守代郡的时候,由于坚守不出战,赵王将他换下来,让别人上,结果频频出战,频频吃亏,还好那时的赵王知错能改,昨天发朋友圈说,知错能改是一种超强的能力,没错,赵王知道自己错了,又请李牧出山,结果李牧又守了几年,将匈奴一战而定十几年不敢犯赵境。

可是,到赵国快灭亡的时候,秦国名将王翦带大军要灭赵,李牧带兵防守,王翦一年多没有得逞,没有办法,王翦就用重金贿赂赵国宠臣郭开,赵王将李牧秘密处死,几个月后赵国灭亡。

这正如曹操注解的那样:“害其所恶也。”对他不利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做。你这个超牛的将领,我搞不定,那就让你自己的人把他给搞掉,你的力量就发挥不出来了,这是我就可以发力了。

李筌注说:“害其政也。”

贾林讲了很多方法,他说:“为害之计,理非一途,或诱其贤智,令彼无臣;或遗以奸人,破其政令;或为巧诈,间其君臣;或遗工巧,使其人疲财耗;或馈淫乐,变其风俗;或与美人,惑乱其心。此数事,若能潜运阴谋,密行不泄,皆能害人,使其屈折也。”

这三条都是伐交的范畴,战国时期,资深间谍苏代打入齐国内部,将齐国内部瓦解,然后被五国联合灭国。

役诸侯者以业。

业,事也。

曹操注解说:“业,事也。使其烦劳,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这句是说,给他找点事情做,让他在这事上投入人力、财力或精力,役使他不能抽身。

经典案例郑国渠,就是“役秦国以业”。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大兴水利,以此耗费秦国的财力、人力,使其没有精力再往东发展,这样可缓解韩国的压力,这事被秦国发现,郑国被抓,郑国说:“我是韩王派来的间谍,这点不假,但水渠修成,不仅仅是减轻韩国压力,让韩国寿命延长一段时间的问题,更能为秦国建万世之功。”

嬴政没有杀他,让他继续修建水利,修建成了注明的郑国渠,改善了秦国的农业生产面貌,使得土地贫瘠、雨量稀少的关中,变得富甲天下,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后勤基础。

张预注解中提到了晋国疲楚的战例,当时各国军队都是三军,晋国由旬罂执政,面对郑国的倒戈,晋国没有大规模发动战争,而是采用疲楚的策略,晋国触动一军去打郑国,楚国近全军出动来救,晋国就撤兵,然后再出动一军,轮流出动,使得楚、郑疲惫不堪。

孙武在吴国为将后,也制定了疲楚策略,不断攻打楚国边境各城,楚军全军出动,吴军就撤退,消耗楚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消耗决策者的精力,搞得楚国筋疲力尽,最终一战攻入楚国首都邺都。

趋诸侯者以利。

趋,奔走,让他被动的奔走,怎么才能调动他呢?

前文我们讲过,给他利益,说,用小利引诱他,让他上钩,这样才能让自己送上门来。

张预注解说:“动以小利,使之必趋。”

至于是不是给小利,要看对手,高明的将领,给小利,饵的力度不够,容易被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