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赵襄子行赏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我的国家危急,宗庙快完了。我的群臣没有一个不对我表现出骄傲轻慢样子的,只有高赫不失君臣之礼,因此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善于奖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一个敢失礼了。” (出自《难一》)
议论:仲尼不知善赏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使襄子于晋阳也,令不行,禁不止,是襄子无国,晋阳无君也,尚谁与守哉?今襄子于晋阳也,知氏灌之,曰灶生龟,而民无反心,是君臣亲也。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明主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今襄子不诛骄侮之臣,而赏无功之赫,安在襄子之善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出自《难一》)
韩非子不认为赵襄子的做法有多值得称赞。
首赏高赫的理由是他在危难之中不失君臣之礼,这说明赵襄子其他臣子多有骄侮行为。赵襄子既得晋阳人拥护,又把握着令行禁止的大权,竟然还出现骄侮之臣,说明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君主应该因功赏臣,高赫仅仅是不骄侮就得到赵襄子奖赏,说明赵襄子的失去了奖赏的原则。像赵襄子这样赏罚不明,怎么能说他善赏呢?
所以孔子的称赞是错的。
【评】:
其实,韩非子和孔子评价赵襄子行赏事件的原点是不同的,孔子以君主引导人们对尊卑礼仪的自觉性为治理大本,韩非子以君主赏功罚罪、信赏必罚为治理大本,自然对同一事件的褒贬截然相反。在这个具体案例上的意见分歧,实质上就是儒法思想分歧的一个实例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