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价一定要高于实价

这是谈判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谈判技巧。这个“高价”不仅仅是指价格,还包括其他谈判条件。一件衣服底价20元,标价60元,摊主说:“只要有人愿意在60元的基础上与我谈讨价还价,我就已经成功了。”基辛格说过:“谈判桌上的结果取决于你的要求夸大了多少。”有许多销售人员害怕报高价,他们担心在首轮谈判中就被淘汰出局而永远失去机会。如果你对报高价心存恐惧,那看看以下理由:,

​ 高价可以留有一定的谈判空间,创造一种对方取胜的气氛。想想“锚定效应”,人们在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左右,双方按此“锚”作为基点进行谈判时将会支配人的判断,左右谈判结果。

​ 你可能侥幸得到这个价格,在资讯发达的社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试试又何妨,一个正向思维的人总是假定客户这次一定会成交且会高价成交。

​ 提高你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提升谈判的正向价值。尤其是对不专业的客户,大部分人还是以价格作为参照系来衡量产品的价值。

(1)开价的基本原则

对客户的了解程度:除非你很了解谈判对手,高开价一定是最安全的选择,你对对方了解得越少,你的开价应该越高。有两个原因:第一,你的判断也许有误,你对对方及他的需要了解得不多,他也许愿意出更高的价格;第二,如果你们刚刚建立联系,未来做出更大的让步,可以表明你有更大的合作诚意。你可以降价,但不能涨价。

有足够实力支撑:开价要高,但绝不是漫天要价,必须合情合理,要能够讲得通。给出的理由包括有什么好处的正向价值、会有什么麻烦的“负向价值”、一视同仁报价的规范价值,否则对方必然认为你毫无诚意。如果你实在害怕高价会吓跑客户,不妨留有余地,使用“几乎没有、特殊情况例外、除非”等,例如“这个价格我们几乎没有做过”“除非我们是你们的单一采购来源”。

除了对客户了解程度,以及价格是否有足够实力支撑外(影响谈判实力的八个因素:交易的重要性、需求满足状况、竞争状况、交易信息的了解、品牌和实力状况、对谈判时间限制、谈判者的专业度、客户关系),还要考虑这个客户未来是否有合作的机会、是放长线钓大鱼还是连骨头渣都不给对方留下、有没有二次报价的机会。

开价要高于实价是原则,同质化的产品、供大于求的产品也应该开高价,只是高多少的问题。高到你能对客户做出合理解释为止,高到客户不特别喜欢但会与你继续谈判为止。但具体报什么价,到底高多少合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开价后客户的四种反应与应对

当你首次报价以后,客户一般有以下四种反应:

离场、拒绝再谈。客户说:“你抢钱啊,一点都没诚意!”你说:“陆总,那您觉得什么价格比较合适呢?”把球踢给对方,当对方给你的还价和你的价格底线差距不大,就可以继续谈,其实对方的还价也不是他的上限,有一定的谈判空间。利用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交换”和“虚设领导“等谈判技巧,最终有可能在你的价格底线以上成交。

如果对方的还价太低,远远低于你的价格底线,不妨礼貌地放弃,也许这个客户本来就不是你的目标客户。这样的客户往往是陌生客户或者不是诚心的客户,导致开价和还价双方的价格差距过大。但谈判就是一个双方磨合的过程,能合作最好,低于价格底线太多也应大胆放弃。

太贵了。这是最常见的情况,也是客户的正常反应,通常销售人员应对是讲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但有个前提是客户对你的价值不认可、不了解。但客户说太贵也许还有其他原因,要了解客户说太贵的原因,“我能问个问题吗?为什么说我们的价格更高呢?是……原因,还是其他原因呢”。

如果客户的预算不够,可以减少功能配置,降低型号级别,提供新的财务方案,修改预算;如果客户说其他供应商报价更低怎么办?你需要了解真的有这个价格吗?你们是同一档次的产品吗?可以向客户呈现你的品牌价值和定位。如果产品本身同质化、标准化,可以向客户介绍使用成本和购买成本概念,从使用的节能、产品的可靠性等方面分析;如果客户觉得你的产品价格与价值不符,你要突出能给客户带来什么好处,利润增加多少,成本下降多少,并且利益需要量化。

客户还有一些他说不出口的理由:“跟你没有感情”“对你不信任”,通常是以价格太贵作为托词;或者客户已经决定采用其他供应商的产品,价格只是拒绝你的借口。以上都是销售前期应该解决的问题,如果只是客户的谈判策略,那就用我们接下来的谈判技巧。如图5-4所示。

图5-4 价格异议的原因

没有反应。当客户没有任何反应时,销售人员通常是心虚,“是不是价格太高了”,哪怕你心里真的这么想,也不要说出来。客户不说话可能是你的价格合适,他心里其实已经接受了,只是现在不便表态,因为还要跟领导汇报。也许他心里没底,还想再询价。这时候你如果说:“是不是价格太贵?”他肯定说:“是啊,确实贵!”

还有一种情况是客户完全不接受你的报价,报价和其心理价位相差太大,但不好意思说出来。问题是你也不知道客户属于哪种情况。所以,你要探他的底:“您究竟还要考虑什么”“假如签约……如何合作”等了解他的真实意图后再进一步沟通也不迟。如果是前者皆大欢喜,如果完全不接受报价,再采用第一种反应的对策。

立刻接受。如果你报价了,对方立刻接受,一般这种情况不常见,除非是老客户,彼此了解(你知道对方不会还价,对方认为你诚实,大家不再浪费时间讨价还价),还有就是市场价格非常透明。除此之外,真的碰到这种情况,你一定在想:是不是我报的价格太低了?如果是一次性买卖,与对方没有再次合作的机会,你可以补充说明:“陆总,这个价格要现款现货,或者需要签订三年合同,是有量的要求的。”如果是发展长期客户关系,那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