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做跨境电商时,预期很高,想打造 “长坡厚雪” 的品牌,但实际操作中发现这件事很难,最后慢慢从想做品牌型卖家变成了贸易型卖家。
比如我们曾尝试把国内好的美妆产品复制到国外,或者根据当地需求构想新产品,投入大量达人推广和广告后,广告回报比(ROI)却不高。和深圳坂田的跨境大卖交流后发现,自己做品牌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大牌达人对新产品心存疑虑,不愿意帮忙推广;二是用户对新品牌认知度低,广告投流的 ROI 很难上去,能达到 3 就已经算很高了,也就是投 1 块钱卖 3 块钱的东西。
后来我们转向行业主流玩法,针对爆款产品做微创新,比如别人做一款产品,我们在包装色调、产品功能上做些优化,类似 “雪碧” 和 “雷碧” 的逻辑,但会更高级。这种模式下,ROI 能做到 5 到 10,成功率和确定性都高很多。
这里要说明的是,这种转型和国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认知关系不大。现在亚马逊上 80% 的卖家是中国卖家,像拉美市场的美客多,近几年飞速发展也正是因为开放了中国卖家准入,一个平台没有中国卖家很难活下去。而且我们在当地注册当地商标,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买的是中国生产的产品,所以和对中国产品的认知没什么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