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没水吃

学易贵在学活,仁义礼智信也并不是死板一块,要“与时偕行”才不会变成一介腐儒。《易经》讲变化,它的基本原则不变,但是这个不变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在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中体现的。永远要记住这个“时”字,“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我们学习损卦,要和益卦的内容互参。在正常情况下,在太平时节,还是应该“损上益下”,这是益卦的特点,后面讲到益卦时我们再细说。

《系辞》下面引用损卦的六三爻辞:“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三人行,本指下卦三根阳爻,但第三爻变为阴爻,所以说是“损一人”。同时,损下而益上,六三与上九为一阴一阳,相互呼应,即所谓“一人行则得其友”。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得水吃”,一个和尚挑水有点累,两个人抬水正合适,三人在一起,就要挑起内斗,拉一打一了。所以,“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实际上是一个用人原则,不外乎“损一余二”或“得一成二”,这样才好办事。

不管是“余二”也好,“成二”也好,这就跟前面“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联系在一起了。天地为二、男女为二,要生成自然万物,就需要一阴一阳合二为一的过程。如果是“三”,一男一女之间还有第三者插足,那就麻烦了。再比如合伙做生意,两个哥们儿合伙,问题不是很大,反正一个作主,一个作辅;如果是三个哥们儿一起做生意就麻烦,往往有人就要拉一个打一个,就要搞出矛盾来。

“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其宗旨就是为了达到阴阳平衡,达到合二为一的结果。这就是“言致一也”。我们前面也讲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最终目标还是要得一。所谓“但得一,万事毕”,三人行为什么要损一人?一人行为什么要得其友?都是为了致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