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变革规划,整个工作的起点就是战略研讨会,希望通过workshop的形式,激发公司中高层对企业发展目标的深度思考,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改变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思维模式,最终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并为各部门据此分解经营计划做准备。
战略需要管理层通过workshop充分研讨达成共识,在业务和职能分解制订过程中产生共鸣,最后使公司上下在执行时产生“共振”。
为了提高战略研讨会的质量,鹰计划执行办公室详细策划了战略研讨会流程及相应工具模板,并对中高层进行了培训。
有一天,董事长与我沟通变革的事情,他突然想到一件事情,让我看看他的手机。原来,他刚刚加入由公司营销部门建立的微信群,但没有公开身份,出了一个“小插曲”。
之前,他在机场看到竞争对手在大屏幕上做新产品广告,就随手拍了一张图片发到微信群里,结果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董事长说:“竞争对手在上海浦东机场大屏幕做广告了。”
很快,有一个销售经理回复:“我们早就知道了。”
过了一会儿,另一个销售经理回复:“全体业务人员都知道了。”
又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销售经理回复:“去年的新闻了,今天才播?”
估计所有的销售经理都认为这个陌生人肯定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新销售人员。
看到自己的员工这样对待市场信息,董事长很震惊。其实,董事长也知道竞争对手有在机场做广告,但是这次广告的主题与最近行业新产品动向有关。
董事长又发了一条信息:“几个主要的竞争对手到底花了多少费用?在哪些渠道做广告?通过哪些媒介做?对哪些产品做了营销?最后取得了什么品牌效果?我们一直说公司要从行业品牌向大众品牌升级,是否需要思考一下策略。”
很快,有销售经理回敬了:“我们投了浙江卫视广告,也会做一些促销活动。”言外之意,就是不要只看到竞争对手做了什么,其实,我们也有行动。
董事长完全没想到会得到这样的回应,就又发了一条消息:“年底了,盘点下我们和竞争对手各自的优劣势,然后再看看明年如何取长补短,打击和超越竞争对手。”
很快,一个品牌经理又回复了:“我们要考虑用最低的成本结合各种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同时,还附带一张广告照片,很显然,这位销售经理认为竞争对手在机场的做法很“傻瓜”,而对自己策划的广告活动的性价比深感自豪。
董事长压抑住心中的怒火:“非常好的主意!如果这个是我们行业广告的战略位置,如果能做到,那真是超级强,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全国这样的战略位置大概有多少?我们已经做了多少?其他品牌占多少?竞争对手在宣传什么产品?我们明年的占比预计是多少?差距是多少?重点区域在哪里?具体安排哪些人执行?每个季度完成多少?有哪些措施保障和监督?广告有多长时间,由谁定期检查并快速更换?”
也许是有人发现不对劲,就没人再回复了。
董事长对我说:“我现在越来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多员工沉浸在自己做了什么,从来不关心行业及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非常危险的。”
我非常认同董事长的观点:“所以,公司要全体员工树立战略意识,即所有员工都要面向外部而不是面向内部;要有经营意识,不能局限于部门或岗位职责。”
走出董事长办公室,边走边回味这个“小插曲”,很多企业都有类似的现象,很显然,这是企业机制退化的一个外在表现。
“金老师,”我正走着,营销中心李总从旁边的会议室里出来打招呼。
“怎么今天这么晚下班啊?”因为再起飞公司是17:30下班,这段时间,我经常在再起飞公司待着,发现每天17:45左右整个公司就已经人去楼空了,但现在过了19:00了,我感到有些奇怪。
“最近要准备战略研讨会,”李总说,“我负责营销战略研讨小组,我们组的每个人很晚了都还在加班。我认为,你们组织的这个战略研讨会真好,这么多年,各部门从来没有这么有激情地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
“大家群策群力,一起讨论企业发展策略的确很好。”我说道。
李总接着说:“金老师,你能否过来指导一下我们,我们在讨论时发现模板里的很多方法还是不清楚怎么用。”
我当然求之不得,赶紧说:“没问题。”
走进会议室,看到大家正在激烈地讨论,我也加入其中。我发现,大家对很多我一直认为应该熟知的战略分析工具(比如,波士顿矩阵)很陌生。
“大家从来没用过吗?”我问。
好几个同事异口同声地说:“这么先进的东西,谁用过?”
看来,再起飞公司员工很少采用科学管理工具应用到工作中。
我很乐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但为什么很多企业员工认为波士顿矩阵那么遥远呢?即使不知道波士顿矩阵这个名词,但工作中仍然需要从产品、区域等多个维度进行交叉分析,制订差异化的策略。难道员工从来不思考这些问题吗?
其实,这说明成长型企业中高层只习惯于执行,缺乏经营意识,这是成长型企业需要恶补的一课。
align:left;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line-height:150%;mso-pagination:widow-orphan'>我相信《我们必须再造,才能赢得未来》对再起飞公司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变革对每个企业来说都应该是常态性工作,如果变革让企业员工感到新鲜甚至害怕,那才是极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