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才艺绝伦

与刘裕、萧道成、陈霸先三人相比,梁武帝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武进县东城里即今江苏丹阳访仙镇人,南齐丹阳尹萧顺之之子,梁朝开国皇帝)又多了一项才能,那就是他颇富文学才情,乃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皇帝。可以说,在文学才艺方面,刘裕、萧道成、陈霸先三人就没有办法比了。

早在南齐武帝永明年间,萧衍就和当时著名文士沈约、谢眺(464—499,字玄晖,南齐诗人,并善辞赋、散文,陈郡阳夏即今河南太康人)、王融(466—493,字元长,南齐文学家,琅邪临沂即今山东临沂人,王导六世孙)、萧琛(478—529,字彦瑜,南兰陵即今江苏常州武进区人)、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舞阳即今河南泌阳人)、任昉(460—508,字彦升,南朝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安博昌即今山东寿光人)、陆倕(chuí,470—526,字佐公,吴郡吴县即今江苏州人)等七人齐名,号称“竟陵八友”(因为他们都是竟陵王萧子良看重的人物,集合于竟陵王府,形成一个文学群体,故文学史遂有此称)。除了文学修养颇佳以外,梁武帝在礼学、书法方面,也都很有造诣,所以,宋、齐、陈三朝开国之君与梁武帝相较,就只能是粗鄙武夫了。

南朝从刘宋开国时起,就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对待前朝的皇帝和宗室采取杀戮的政策,从而使得南朝的皇冠沾满了血腥之气。例如,刘裕篡夺东晋、萧道成篡夺刘宋以后,不仅把前朝的皇帝杀掉,而且将前朝的宗室成员也基本屠杀殆尽。梁武帝在受禅以前,也诛杀了自己所拥立的齐和帝萧宝融(488—502,字智昭,南齐末帝,齐明帝萧鸾第八子、东昏侯萧宝卷同母弟)等人,以及自称是东昏侯萧宝卷继承人的萧宝晊(zhì,?—500,南齐安陆王萧缅子,曾任督湘州军事、辅国将军)兄弟。但总体上来看,梁武帝的杀戮比起刘裕、要少得多,而且主要是诛杀齐明帝萧鸾一支。

同时,梁武帝还利用自己和萧齐同宗的关系,对萧道成的嫡系子孙萧子恪(478—529,字景冲,南齐豫章文献王萧嶷第二子)进行拉拢分化,使萧子恪的16个兄弟都在梁朝做官。梁武帝曾对萧子恪说:“我常说,江左政权改朝换代的时候,总是要大肆杀戮,结果伤了和气,这也是南朝总是短命的原因。现在,梁朝取代了齐朝,看上去好像是改朝换代,但与以前刘宋取代晋朝、齐朝取代宋朝,情况并不一样。我和你们兄弟虽然已经出了五服,但毕竟还是一个祖宗。想当初,是齐明帝萧鸾屠杀了你们一家,我现在起兵,不仅仅是为了我哥哥萧懿报仇雪恨,也是为你们兄弟复仇。而且,我是乘乱世之机,夺取齐明帝的天下,不是夺取你们兄弟的天下。”后来,梁武帝还专门派人传话给萧子恪,请他和他的兄弟们尽管放心,时间长了,就会知道自己的心思。

除了对待前朝宗室的政策与宋、齐两朝不同以外,梁武帝对待佐命功臣也不一样。宋、齐开国君主刘裕、萧道成二人在当皇帝两三年后就死去,他们的继承人对于开国功臣多数都抱猜忌的心理,所以,即位不久往往就以“谋反”为罪名,将这些功臣都杀掉了。例如宋文帝刘义隆杀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齐武帝萧赜杀垣崇祖(440—483,字敬远,彭城下邳即今江苏邳州人)、张敬儿(?—483,小字狗儿,河南冠军即今河南邓州人),等等。然而,当梁武帝萧衍却没有这么做,其中原因,就在于这些佐命功臣一直就是梁武帝的追随者,是梁武帝倚靠的力量,而不是猜忌的对象。另外,梁武帝本人也有足够的自信,坚信以自己的能力有把握驾驭这些功臣。

此外,梁武帝在选拔人才方面,也有一些创新。不用说,到梁朝建立的时候,高门士族依然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梁武帝和前朝一样,也承认他们的特权,并采取切实的措施维护东晋以来的门阀制度。高门士族子弟在梁朝也有很多人做了高官,王、谢家族依然保持了第一流的门第。

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梁武帝还十分注意从中下层的门阀士族中培养和选拔人才。据历史记载,梁武帝为招徕人才,曾下令“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天监八年(509)还下过一道诏书,是这样说的:“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昨牛监羊肆,寒门后品,勿有遗隔。”意思就是说,有精通一经(按,指《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的一种),而且好学不倦的人,验证核实以后,吏部要据才录用,不管这个人出身“牛监羊肆”还是“寒门后品”,都可任命为官吏。类似这样的选举政策,对于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自然有积极意义,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梁朝统治集团的阶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