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指望靠规模降低成本了

许多企业把扩大规模当作降低生产成本的办法,不是没有道理。尤其在我国工业制造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扩大规模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特殊的经济背景下,扩大规模是一条很好的发展路子。在工业结构非常清晰的前提下,公司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在每一个生产流程都可以起到推动企业生产力提高的办法,但是靠扩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提速,生产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扩大规模反而使企业面临更加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在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扩大规模无疑使劳动力使用成本随之水涨船高,反而增加了产品成本。

不能简单认为扩大规模就能降低成本。是否扩大规模需要考量许多因素,仅仅为了降低成本显得十分牵强,明显有显见的风险,从理论上讲也有道理,但实际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举个例子,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许多行业受到影响,但京客隆则看到了商铺租金降低的机会,加快了店面的扩张,结果逆风而上,获得了明显的企业收益。

广义地讲,扩大企业规模指的是多建厂房,多找人员,还包括兼并上下游的企业,吞并物流链和销售链等。狭义地讲,扩大生产规模的意思还包括满负荷生产。举个例子,假如企业的生产线每天能够生产产品的上限是2万件产品,生产规模小,销售量也必然少,而工人工资和房租等费用是固定的,所以企业都会追求饱和生产,每天生产5千件和2万件,产品的成本完全不同。

产品成本控制不但要考虑成本量和成本增长率,同时还要计算产品销售量和利润增长率。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分子和分母是处于动态中的,同时在变,扩大规模的结果不仅仅使分子变大,同时分母也随之变大。

工业4.0真正为企业降低成本指明了道路,工业4.0的提出是为了增强工业生产能力,隐含了降低生产成本的真涵义。降低成本始终是商家的追求,在目前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环境和形势看,降低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更成为亟需。工业4.0概念的标志是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也就是说压缩工人人数,用机器人替代工人。机器升级是一次性的,而工人的成本是无限循环的,改造机器的成本相比雇佣工人的成本显然低得多。

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任何一种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极大缩短,灵活机动的生产方式必将取代传统规模化的生产。在上个世纪中期,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大概是10年,而到了这个世纪初,则只有1年左右。企业的扩展战略已经落后,取而代之的是技术革新,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迅速推出新产品成为竞争力的核心点。为了提高企业对于市场的敏感性和响应度,许多大的制造企业除了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除了将产品的关键环节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他的辅件配件都采取了“草船借箭”式的外包的生产模式,不但压缩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同时节省了许多力量用于产品研发。外包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使得生产变得极具弹性,可以根据市场变化灵活把控企业的生产规模。

相比于企业的生产规模,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形象则更为重要。规模再大而没有在消费群中的良好口碑,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扩大规模不如经营品牌,只有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才能为渠道争夺提供有利条件。利用品牌这只“鸡”才能生出更多的“蛋”。

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大企业的必选,这就为企业保持弹性的生产规模提供了技术支撑。像IBM这样的企业,员工也就10万多,但它却能实现数百亿的销售额,原因就在于它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弹性的生产规模,能够针对市场变化将业务外包出去。一旦市场有变,又可以灵活地使规模在极短时间里收缩回来。可以看出他们赢在灵活而非规模大,而要使企业灵活机动,就要依靠信息化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

企业的规模越大,其反应能力相对越迟缓,因为环节增多了,责任性相对变得弱化了。信息时代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盲目扩大规模是逆向而动,违反了时代的进化要求。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不但关注产品的技术指标,同时也在乎企业能不能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产品的价值在降低,而依附于产品之上的其他服务的价值在提升。靠扩大规模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反而会增加企业的管理层次,阻碍对于消费者需求的响应灵敏度。

总之现在工业企业不要指望靠扩大规模取胜,而要多在横向和纵向的合作上做文章,要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信息化时代一切都可能发生,蚂蚁打赢大象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