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对员工成为绩效考核的主体大惑不解,特别是有等级观念的企业干部更是如此。在他们看来,从来只有上司“说一不二”,哪能容许员工“说三道四”?为什么要让员工成为绩效考核的主体?我们还得从绩效考核的目的说起。
客观评价员工的付出,提供工资、奖金发放依据;
发掘员工的潜力,为他们提供发展的舞台;
发现员工的不足,指出努力的方向;
了解企业目标达成程度,修正或改进工作策略或工作方式;
发现工作的短板,制定改善方案。
……
可见,考核的目的条条都与员工有关。如果不让员工参与绩效考核,任由主管月底打分,会出现什么后果?如果员工被排斥在外,只能被动接受考核结果,他们还有激情吗?特别是360度考核法,让员工有怨无处诉、有屈无处申,这样的“全方位考核”对员工成长、企业发展均无益处。
那么,如何让员工成为考核的主体呢?
业绩是做出来的,考核只是对员工的业绩做出评价。评价结果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反馈给任职员工,让其知道自己工作的优势、劣势,知道需要保持的地方,了解需要改进的不足,知道他的任务或目标达成状况。因此,我们创新设计的考核是与工作同步的,也就是说,主管的评价是随时进行的,与任职员工每项或每天工作进程同步。
考核是为了让员工知晓工作进度、改善工作方法。我们的考核是每天都要进行的,只不过是一月一小结、一年一总结。考核没有加重员工的工作负担,而是提高了对管理者的责任要求与素质要求,管理者必须“用事实说话”,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员工的绩效。每一个奖励或处罚评价都必须当时、当面告知员工本人,如果与事实不符,员工也能当面提出疑问,如果双方观点不一致,就请人力资源部绩效考核专员或更高主管判定。
显然,这里的员工参与,是及时知道工作评价结果,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及时申诉不符合事实的评价。每月月底,员工只需要在当月本人的绩效考核表上统计得分即可,然后在本部门公示,让同事监督或提醒有无遗漏,主管复核,绩效考核专员汇总,然后提供最终结果作为计算薪资的依据。
员工成为绩效考核的主体,是对员工的尊重,也是从制度上规定,绩效考核结果必须得到员工本人的认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潜能。
时代不同了,观念要变化。特别是面对新生代员工(80后、90后员工),老一套说辞行不通了,独立、自主、自我、自尊是新生代员工的基本诉求,强制、命令、唯我独尊已经老掉牙了,老的管理方式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时候了。不改变不合时宜的制度,妄想改变年轻人的想法,无异于不用钥匙开门,偏要用脑袋撞门,既得不偿失,又难以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