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鸿沟”计划】
第五项 计划创建网络沟通文化
计划内容:
在企业内部积极倡导通过网络进行的即时沟通,从而丰富沟通渠道和手段,强化员工之间的沟通习惯。
实施策略:
(1)增强企业内网功能,开发即时通讯工具。
(2)开放MSN,将它作为员工工作沟通的工具。
(3)培养员工使用邮件的习惯,倡导邮件沟通。
【实况】
几年前,MSN、QQ、Skype、雅虎通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流行对M公司内部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新进员工都使用MSN、QQ等工具进行交流,并且这种潮流也迅速影响了内部的其他员工。当时,管理层以扰乱工作秩序、影响工作效率为由,将这些即时通讯工具都封锁了。然而,事实证明,即使没有这些聊天工具的存在,员工的工作效率也没有得到提高,他们总是能找到其他的方式来“消遣时间”。
工作小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小组成员一致认为,如果引导适当,这些工具不仅不会降低工作效率,反而会因提供方便高效的沟通工具而提高工作效率,因而取消了对MSN这些工具的封杀,并倡导运用邮件、内部网络、MSN等工具进行工作交流、文件传送等。这一做法,大大方便了员工间的日常交流,特别是那些不在同一办公区域的人们,比如总部和设立在其他地方的企业之间的沟通。
开放MSN,积极倡导网络沟通文化的做法得到了那些年轻员工的大力支持。通过MSN传递文件、进行交流,一方面方便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还成为工作之余调剂情绪的一种方式。员工以开放的思维、敏锐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有趣的语言在内部网上发表了很多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卓有成效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还影响了那些在他们眼中的“老同志”积极加入他们的行列。一时间,原来沉重的氛围开始活跃起来。
【分析】
一、网络沟通文化
我们提出的网络沟通文化,实际上是相对于传统的沟通手段和习惯而言的,它是企业网络化生存所赋予企业沟通文化的新内涵。
网络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带给企业的是革命性的变革,同时也使企业在沟通方式、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及成员行为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第一,网络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沟通的方式,而网络沟通则为企业内部全方位的信息共享提供了最佳的通道。
对很多企业来说,在拼凑网络的当初,也许并未想清楚它在沟通领域的强大的作用,而只是将其作为自己网络化生存的一个重要步骤而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了它的巨大魅力,这种魅力在于它为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交流能力。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一直是企业所刻意追求的,企业也一直在探索企业内部沟通渠道的种种可能,但沟通不畅这一长期困扰经营者的问题,直到企业网络的到来才真正出现转机。
有效沟通方式因为网络的出现而增加了很多可选择空间。公司内部的人员既可以选择在局域网的BBS上发布信息、讨论专业问题,也可以越级向上司发送电子邮件以征询意见;既可以通过企业QQ、MSN的聊天途径与同事进行随时随地地交流(只要有足够的自觉性,我们认为这样的交流对于维护同事之间的合作友谊是其他方式所无可比拟的),也可以无需离开座位就将文件进行传送,音频及视频的多媒体支持也使得不同地点的同事可以成功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议事模式。
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首家增资扩股的综合类证券公司,是一家以文化创业、以文化立业、以文化拓业的公司,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及丰富的沟通渠道。公司不仅创办了名为《曼陀林》的司刊、《立正报》的司报,拥有自己出版的系列丛书,还建立了湘财艺廊,甚至其最高领导人还亲自编写了司歌的歌词。当然,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专业的证券服务商,其内部局域网及对外网站的建设毫无例外地成为其宣扬文化特点的阵地。我们可以看到,在其内部沟通渠道上所记载的都是员工所写的高质量文章,这对一位民族知识产业的代表来说,难能可贵。
另外,沟通也要具有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要求企业内部的沟通要具有信息化,因为企业信息化能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营造富于活力的企业文化。这种虚拟沟通平台的延伸,使互联网时代的组织文化更具备真实性和有效性,使企业得到了信息的全方位共享,更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价值所在。信息共享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全方位的信息共享意味着企业内部没有信息流动的障碍,可以使信息根据需要足够便捷地流动,从而使组织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
第二,企业的网络化生存大大改变了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而这正是企业网络沟通文化形成的根本所在。
前面谈到惠普的“沟通文化”,应该说是企业网络化生存所引起的企业沟通体系的一种体现。一方面企业成员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进行非现场交流,另一方面企业成员之间也因为邻座的随机组合而大大提高了面对面交流的范围。这种沟通体系也许一般企业还难以做到,但是对于遵循网络化生存规则的企业来说,通过网络进行非现场交流却是可行的事情。由于即时通讯工具的便捷,先前通过纸质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开始变得令人难以忍受,大家开始习惯在网络上进行任意的信息交流,包括企业的、生活的,甚至是绝对个人的信息。
网络将大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对于企业来说,即便这个成员身处十分偏远的地区,但只要有网络,他就能同其他成员一样享有企业的任何资源和信息。甚至是开会这样比较复杂的事情,在网络的支撑下,实现在线视频会议也并非难事,网络真正加深了企业成员对于企业的归属感。
当然网络沟通还有影响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一般企业都渴望在自己提供服务的整个过程之中能同客户保持充分的交流,企业在打造“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时候,如果能设计网络平台,所谓的“客户生态圈文化”就有了基本的实现途径。
第三,网络在丰富沟通方式、改变成员行为模式的同时,还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工具。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加速了企业文化的革新。一家真正实现了网络化生存的企业,它的企业文化也必然打上了深深的网络烙印。
企业文化的革新主要有以下三项。
第一项革新发生在文化理念上。企业的网络文化自然不只“沟通”这么简单,还有比如“高效”、“科学”、“民主”等很多内涵。虽然这些理念在传统的企业文化中也得到提倡,但只有在一个网络化的企业里,这些倡导才显得切实可行。
第二项革新是对企业文化传播途径的丰富。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企业文化的传播网络提供了无尽的空间与繁多的手段。企业人员通过网络的新型沟通渠道营造了企业文化的新天地,并以此诠释着效率、民主、平等、畅通、愉悦等传统价值理念的内涵。
第三项革新是为文化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沟通机制的构筑、创新证实了企业文化是能够落实的。有人质疑企业文化的存在意义,认为其讨论的东西是无关宏旨的。网络沟通平台的建立说明了企业文化是具象的,是可主动整合操作的,甚至可以通过组织设计,通过制度创新来体现独特的企业文化。
第四,网络在企业实践中的广泛运用还加速了企业在经营管理方式上的变革。
在今天看来,信息技术特别是企业内部网络对企业传统经营管理模式所形成的冲击是相当大的,网络的出现加速了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创建广域网络和内部网络,企业再各项业务活动中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切都大大优化了企业内部成员与成员、部门与部门以及成员与部门之间传统的沟通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业务运作模式、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
网络文化的平等、民主的特性影响着企业管理者的领导方式,同时也正因为虚拟沟通平台的延伸,使互联网时代的组织文化更具备了真实性和有效性,更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价值所在。
这种说法完全可以与选举权利的变革做类比。在人人举手表决的旧时代,显然很多人大代表被广泛地批评,也无法体现其本身的价值;但当电子表决引入选举制度之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权利因为技术的缘故而突然间变得亲近,可触摸,并且真实。企业文化由于信息技术而更为务实的观点同样是因为这样的道理。
对于那些处在创业初期的公司而言,网络沟通是便捷、经济、高效沟通途径的最佳选择。很多初创公司可能都会面临这样的局面:公司的所有者同时经营着两家公司,并且对其中一家只能以兼职的形式进行控制指挥。按照常理,这家公司会无力支付构建规范企业网络的资金,所以,采用免费地聊天工具进行联络就是最佳的选择了。如果运用信息论的观点分析,正是通过使用这样的聊天工具,使信息网络呈现星状,各个个体之间的沟通双向互动,并以经理为信息源的核心。创业的艰辛反而因为网络的联系而使公司的凝聚力空前紧密。
我们提出关注企业的网络文化,在利用网络便捷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网络的负面影响,比如网络信息的泛滥、网络文明以及网络对个体心理的负面影响等。如果对这些问题关注不够,或许就会产生与企业主流文化相悖的亚文化。亚文化的出现会干扰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相信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同时,我们还应该明白,网络文化虽然能给现代企业带来沟通渠道的创新,但新型企业文化应然是多元的。在高歌猛进地倡导以信息技术创新沟通机制的同时,我们仍然要肯定其他传统沟通机制的有效性。
二、创建网络沟通文化
网络沟通文化并不是有了网络沟通手段就能产生的,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像IBM那样,只要高层一倡导,大家就会在论坛上积极地发表有意义的见解,这有赖于企业文化的长期积淀。因而,创建网络沟通文化需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第一,树立通过信息化沟通系统提高沟通效率的信心。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导发展起来的,但它更强调的是沟通。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应当提供四种主要的信息服务,包括确定信息需要、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企业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便于各部门间的信息查阅、整理,减少了沟通时间,提高了沟通效率,节省了沟通成本。然而,这个系统的创建需要一些时间,并且开始的时候很可能有“吃力不讨好”之嫌,因而,树立信心很重要。
第二,秉持公司的沟通理念。网络沟通文化是企业沟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虽然网络沟通因其特性与常规沟通手段所需强化和遵循的一些原则不同,但它依然要秉持公司的沟通理念,而不仅仅是丰富员工工作环境的一种手段。
第三,引导。网络既可能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也可能成为员工消磨时间的工具,关键在于企业的正确引导。
将沟通机制的含义融合于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之中,是创新沟通机制,建立网络沟通文化的重点。但如何通过灵活运用,使沟通渠道既不成为窒息创意的官僚形式,又不过于开放、流俗,还能与非正式舆论有机结合?这需要沟通机制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结合,相关的岗位设置,职能的赋也需要企业强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