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哲学里,有所谓“自因”、“他因”的概念。所谓“自因”,也就是事物的终极原因,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所谓“他因”,就是需要其他的事物作为原因。在西方人看来,上帝是造物主,是自因,我们所见的其他一切事物都是他因。自因与他因是事物形成的不同层次的原因。
中国有一句俗话:打破砂锅璺(问)到底,再问砂锅哪里来。企业之间的差异是由选择和决策的差异造成的,因而可以归结为选择和决策的差异。其实,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追问造成这种差异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这种选择和决策的差异又是由什么造成的?成功的企业家凭什么作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选择?
是因为成功的创业家拥有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吗?
深圳华为技术公司创立于1988年,创业之初华为仅有6名员工、2.1万元资产。经过20年的发展,华为已成为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电信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华为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华为是如何走上电信发展之路的?是听信了电信专家的话或者是基于所谓的市场调查吗?
事实是这样的:任正非仅是一名转业军人,创办华为公司时也已经43岁。当时他连程控交换机是什么东西都搞不懂,更不是什么电信专家。他只不过基于某种信念走进了电信领域。任正非在1995年的一次讲话中说:“华为因为无知,才走上通信产业。当初只知道市场大,不知市场如此规范,竞争对手如此强大……”
1981年9月,24岁的孙正义以1000万日元为资本金,创立了“日本软银公司”。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软银集团就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网络产业帝国,在全球主要的300多家IT公司中拥有多数股份。
回顾创业之初的情况时,孙正义说:“我在创建这个软银公司的时候,没钱也没有经验,同时也没有生意上的关系。唯一仅有只是热情、激情,还有一个成功的梦想。”他总结到,最初所拥有的只是梦想和毫无根据的自信而已,但是所有的一切都从这里开始。
事实上,相对于实践的需要,人类拥有的知识永远是不完整的,拥有的信息永远是不充分的。在作出面向未来时的重大抉择时,人类更多的是基于理念、观念和信念,而不是知识和信息。用哲学语言表达,就是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行为。我经常用如下隐喻表达我对上述命题的理解。
一个正常人一般是不会从高层楼上往下跳的。为什么他不从高楼上往下跳呢?因为他的行为选择基于这样的事实前提:地球存在万有引力,从楼上跳下去会有生命危险。反过来说,人又在什么情况下会往下跳呢?一般说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他的事实前提发生了改变,另一种情况是他的价值前提发生了改变。
据说,有一个德国天体物理学家研究发现,将有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他不愿看到世界末日那悲惨的一幕,于是选择了跳楼自杀。这是他的事实前提发生了改变。
尽管绝大多数人不会从高层楼上往下跳,但差不多每年都有一些人从高层楼上往下跳。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很多,但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价值判断和价值前提发生了改变。他对于生活意义的判断发生了改变,认为活着没意思了,认为生不如死,于是选择了跳楼。
事实前提又称世界观,价值前提又称价值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构成一个人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人类行为的终极驱动因素。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说过:“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脖子以上的区别。”脖子以上的区别指的就是头脑的区别、观念的差别。动物基于本能作出选择,而人的行为则受观念的制约。
美国学者威廉•詹姆斯则这样说:“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你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总之,一切都始于你的观念。”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可以归因于人的思想和观念。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是由企业家创办的,归根结底,企业也是受人的观念驱动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包政教授曾讲过这样一个例子:
日本本田公司成立之初,只是一个小公司,所以本田宗一郎和腾泽武夫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如何使这家公司永恒发展下去。他们发现,很多企业的倒闭往往是由于突然间的资金短缺,这对于企业来说等于是断血,结果导致了死亡。深究其内在的原因,就是因为产品卖不出去,产品之所以卖不出去,是因为技术支撑不住,再往下发现,技术是人掌握的,而人是由理念支持的。于是他们被吓了一跳:企业的成败竟然是基于人的理念。
国际商用机器(IBM)公司前董事长小沃森(Thomas J.Watson)在《一个企业的信念》一书中说:“我的论点是,首先,我坚信任何组织为了生存并获得成功,必须树立一套正确的信念,作为它们一切方针和行动的前提。其次,我相信一个公司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其成员忠诚地坚持那些信念。最后,我认为如果一个组织在不断变动的世界中遇到挑战,它必须在整个寿命期内随时准备变革它的一切,唯有信念永远不变。”他认为,“一个组织的基本哲学思想对组织的作用比技术资源、经济资源、组织结构、创新和抓住时机的作用更大。”
《道德经》曾对事物的发育规律做这样的概括:“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组织行为学之父”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则说:“在合作的人群当中,可见的事物是由不可见的事物推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