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即便家长,即孩子的长辈成员之间能够就孩子教育的方向上达成基本一致。但是,在很多具体、琐碎的事情上,家长(这里特指孩子的长辈之间)意见不一致,仍然是一件大概率的事情——在绝大部分情形下,这本应该属于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如果这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还是会不同程度地引发孩子内心的不安。如果这种不安不能及时化解和消除,一旦累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有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心理上的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成年人的心理疾病病因,都可以追溯到小时候在原生家庭的某些生活场景。
一般而言,绝大部分家长的做法是:一是确保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二是当一方正在对孩子进行“管教”的时候,其他成员都保持克制和沉默——很多家长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这种表面上的“平静”和“友好”,并不表明孩子会对家长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一无所知,所以,在这一基础上,真正要消除孩子因为家长意见不一致而产生的内心不安,恐怕还得做好以下更为细致的工作。包括:
(1)在事后找到恰当的时机,如实告诉孩子,你们长辈之间因为他的成长问题产生过一些不同意见,并说明这些不同意见并不是因为原则和方向的问题,仅仅是某一具体事情的处理方式和方法而已,让孩子知道家长为此所付出的努力。
(2)事后询问孩子是否因此而感到不安,并就此向孩子表达诚恳的歉意。
(3)邀请并鼓励孩子对某一具体事情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以此为契机,与孩子达成某些共识,找到孩子能够接受的处理方式。
(4)尽可能提出多种解决方案,让孩子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我们平常需要通过正常、有规律的饮食来摄入身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一样,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身体健康。家长所谓的不同意见往往发端于具体的、不同的主食和菜品的选择,本质上并没有谁对谁错的原则性问题,最多只是口味和喜好的差异而已。
所以说:
意见不一本平常,何必纠缠最恰当?
若与孩子交流好,定有共识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