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成初稿(即未开展市场调研前,通过资料搜集得出的内容)
(1)关于产业链
图3-1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传统的汽车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零部件及系统集成)——下游(整车制造及服务)。与传统汽车产业链相比,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是上游增加了电池所需的矿产资源,中游增加了核心的零部件——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下游主要增加了充点设施和电池回收等产业。
上游:原材料资源属性较重,产品价格伴随供需结构变化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很多重要的原材料依赖进口。
中游:零部件中,三电系统占据成本比例超过50%,其中电池占到近40%,电池分为动力电池(锂电池)和燃料电池(氢能源)。锂电池国产化程度较高,技术较为成熟,宁德时代排名全球第一;燃料电池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尚处于培育期;电机电控目前国产化水平较高,但是很多顶尖技术还是依赖进口。
下游:整车制造因为对技术要求较高,一直是国内汽车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国内车企以比亚迪和上汽集团的投入最大,两者的市场占比也最大;下游充电桩数量的不足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国家正在加大扶持力度,电池回收也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
(2)关于发展趋势
从新能源汽车顺应了节能环保趋势,是全球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我国新能源汽车目前因补贴退坡加剧了市场经营压力,短期内处于行业调整期。
长远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从快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
多方势力角逐,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白热化竞争阶段。
积极布局运营服务有望助力车企在竞争中赢得筹码。
锂电池、充电桩、硬件供应链发展机会广阔,科技、便利、安全仍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
燃料电池长远来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有更多企业布局该领域。
(3)关于成功要素
从广东、安徽、江西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情况看,这几个省份之所以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拥有一席之地,均因其在以下几大要素中占据了一个或多个。
土地资源。
产业基础和集聚。
交通优势(临近港口、铁路等)。
人力资源(技术人员和工人)。
地区经济发达,市场需求旺盛。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透明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
原材料优势(矿产等)。
(4)关于本区域发展方向
初步认为,汽车零部件、氢燃料相关、特种车制造、充电桩服务、电池回收可作为方向进行探讨。
产业上游:本区域缺乏原材料资源,所以不考虑发展产业上游的资源型企业。
产业中游:本区域已有××企业入驻,周边又有××基地,产业中游的零部件及系统集成发展的可行性较大,特别是区域具有港口资源,可着力引入具有出口需求的零部件厂商。
产业下游:本区域自身土地资源有限且缺乏成片的大面积土地,所以在产业下游中,不考虑发展传统的整车制造厂,但是在特色整车制造(高端化、定制化、占地小的企业)、充电设施及其他服务、电池回收方面可以进行探讨。燃料电池车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可探讨引入相关的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行性。
2.开展实地市调
经过初步案例分析研判后,项目组对本区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五个方向的研判是否正确?在这些可行方向中,能落地的具体方向是什么,还有哪些其他的发展方向?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最需要的是什么,还有哪些是未考虑到的?带着这些问题,项目组一方面继续进行资料搜集论证;另一方面展开了翔实的市场调研。
因疫情期间不方便外出调研,课题组主要利用电话、微信等线上渠道,结合部分线下面谈,对业界数家典型企业,行业协会,本集团内部企业、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学者专家进行多层次全方位深入调研。
(1)调研问题组织
为了验证初稿中的内容,特别是提出的五个方向,课题组列出了如下提纲,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不同的企业调研的角度和问题略有不同。
您如何看待本省的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以及在业界的地位?
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游原材料、中游的零部件(三电系统+其他零部件)、下游(整车制造+充电桩+电池回收+其他运营服务),您认为本区域目前的资源禀赋,可以关注和有望引进的产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新能源产业链哪些环节?
目前动力电池比较成熟,您觉得动力电池方面,本区域还有机会吗?电机电控目前国产化程度高吗?核心部件是否依赖进口?如果本区域想在这方面发力可行吗,比如引进整条生产线组装?
您如何看待氢能源电池的发展前景?现在它的商业价值究竟几何?如果不是专门的研发机构和车企,有必要介入该行业吗?如果发展氢能源相关的产业,投入大概是多少?
汽车零部件产业对于区位、政策、产业配套要求如何,以目前本区域的现状可否匹配,吸引力有多少?如果本区域打造零部件产业园,应该集中在产业链的哪些方向,是应当集中在某个产业链环节招商还是广泛招商?有没有零部件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招商运营的经验分享?
您如何看待汽车零部件KD出口?
您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在无人物流车等专用特种车上的前景?
您觉得本区域有可能介入电池回收产业吗?电池回收会污染很大吗?
充电桩产业目前是新基建的风口,您觉得本区域在其中有发展前景吗?比如制造或者运营?
以您对本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了解?您认为××公司或者其他大型企业和本区域的合作空间是哪些?
贵司的产业上下游是哪些企业,分布在哪些地区,有××地区的吗?
贵司目前有扩张计划吗?如本区域发展相关产业,贵司有没有相关的招商资源可以推荐?或者您认为贵司和本区域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合作?
(2)实地调研过程
鉴于调研对象来自不同公司,受公司立场和职位利益所限,对于同一件事情有着有不同看法,在市调结束后,课题组继续搜集资料分析,提取出如下观点:
在初稿中,鉴于资料搜集中的对氢能源的趋势分析,以及在访谈企业中,部分企业家对于氢能源的大力推荐和看好,课题组在初稿结论中把氢能源也作为一个重点方向去研究。
但结合这轮市调结果,基本上所有的访谈对象在这方面达成了共识(除了一家专门从事氢能源的企业因利益相关,对这方面看法更乐观外):
氢能电池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还处于国家正在培育和大力发展的阶段,锂电池车都尚且还部分依赖补贴,氢能的商业化时间就更长了,无人驾驶的商业化更加往后。
氢发动机的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而且受加氢站制约,氢能源汽车还处于政策性推广和示范作用阶段,前期投入很大,如佛山、天津、上海等。
所以,课题组认为:
以本区域目前的财力,不用把大力气放在氢能源相关的企业招引上。
如果遇到了相关企业可以引进,但是如果对方需要大量的扶持条件(如土地、补贴等)最好暂缓考虑。
如果要想快速创造税收,还是得在电动汽车领域做文章。
在初稿中,课题组初步判断:
产业上游:原材料属于资源密集型,本区域不适合发展。
产业中游:零部件产品附加值高,产值税收高,可以作为关注点。
产业下游:传统整车制造用地较大,本区域无土地承载,可探讨特种车;充电桩运营、电池回收也是可以探讨的方向。
结合本次调研,课题组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究:
产业上游:上游的原材料加工具有很大的污染性,本区域不适合牺牲环境优势来发展这类产业;目前原料加工企业都在往中西部的原料产地迁移,开发区也没有这方面的自然资源;所以,不适合发展发展上游原材料加工业。
产业下游:电池回收市场很大,但是前期的厂房建设、设备投资巨大,资金回收期较长,目前依赖依靠国家补贴,但是补贴力度不大。在现在国家政策力度不大、前景不明确的情况下,社会资金投资意愿很低,而且有一定的环境污染(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完全的无污染),不建议发展。
产业下游:充电桩目前处于风口,可以谈讨相关机会,如果要快速产生产值,充电桩的生产组装或是一个方向。
产业下游:本区域土地资源不足,无法承接传统的整车厂,但是可以在特种车方面加以引入,如电动叉车等处于需求上升期的车型,这些相对于乘用车和客车市场来说还处于蓝海,而且技术成熟,生产基地相对于乘用车、客车的用地需求相对较小,并且产业聚焦度不高,招商难度相对较低,引进的可行性较大。
产业中游:汽车零部件依然是课题组觉得大有可为的方向,但是零部件这个概念太泛了,必须进一步聚焦。由于氢能车产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故暂不考虑氢能源相关的零部件,还是集中在电动车的三电系统方面;除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零配件外,传统汽车产业的零配件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可以考虑。
在调研前,课题组认为本区域周边有××客车基地,可以此为龙头,发挥带动作用,通过这轮访谈中,课题组进一步细化了相关结论。
客车整车厂的带动作用远不如乘用车的整车厂,本身对产业聚集的带动作用就比较有限。
目前本区域内的××汽车还处于小规模量产阶段,在业内还处于新兴发展企业,是一个还未发展壮大的潜力“龙头”,对于零部件企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有待继续发展和培育。
周边的××汽车的零部件很大一部分是其集团内部供应,其他源自江浙等产业聚集地,产品价格可以抵消掉物流成本,在零部件企业带动上的作用有限。
所以,课题组认为:
本区域内的××企业属于“潜力龙头”,本区域要继续大力扶持其发展壮大,并通过其资源渠道引入相关企业,但有一个发展过程。
可以与金龙进行对接联系,但是不宜投入过多精力。
在初稿中,从政府文件上看,本身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基础还是不错的,规划也比较完善,但是通过这次市场调研,诸多访谈对象都表示。
本省的汽车产业有一定基础,优势在于几个龙头企业很突出。
但在全国而言,相比江浙、广东等产业聚集地,本省的竞争力还是较弱,主要是缺乏乘用车的整车厂,带动作用不强;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所以高精尖技术方面的积累较为薄弱。
本省很多零部件企业,但是规模较小且分散各地,不成体系,内部协同性不强,没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通过初稿的研究,加上本轮市调,针对本区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发展方向,课题组得出以下结论:
①产业方向。
产业上游(原材料)、下游中的传统整车制造和电池回收不适合本区域。
可从产业中游(零部件)以及产业下游中的充电桩中挖掘机会。
零部件中,氢能源相关的暂不考虑,还是从三电系统以及传统汽车零部件中挖掘机会。
②产业环节。
组装环节是落地最快,最符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也能最快出产值和税收。
研发等高端环节附加值高,但是目前较难引入,需要做好人才引入规划,布局未来。
目前很多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上,若能引入这些公司的生产线,对于产值提升大有裨益,但是各地都在争抢,难度较大。
③招商路径。
继续做大本区域内的××企业,寻找相关配套厂商的落地机会,但是该企业目前在业内的带动作用尚需培育;理性看待周边的××企业带来的机会,积极接洽但不作为重点。
除了挖掘区域及周边资源,应在江浙一带、广东一带等传统汽车产业聚集区域寻找机会;鉴于很多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上,外商投资也是需要挖掘的方向(比如引入高精尖企业的组装线)。
各地都在努力招引龙头企业,但是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可以更多的关注“潜力股”,引入优质成长性企业,将其培育成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