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计分期

企业设立后并不知道何时会终止,等企业终止时再结算整个存续期间的经营情况是不现实的。况且,会计实务中对企业的经营期间是假设为持续经营,即,在正常会计处理过程中,根本不考虑企业终止的事情,等待企业生命终结再做财务报告就更不可能。于是,会计分期就产生了。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凡是短于一个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都可以称之为中期。不同国家对于会计年度的时间规定是不同的,我国会计年度的时间范围是当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有的国家是4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也有的国家是10月1日到次年9月30日 。

会计分期除了规定账目结算和财务报告的周期外,还对会计核算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才有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分别,才有了计提、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因为计提意味着将以后期间的现金流出在本期计提为费用,而折旧、摊销则是将以前期间形成的资产计入本期及以后期间的费用。没有会计分期,就不会有这些方法和概念。

会计分期体现的是一种定期回顾的思维方式。在企业持续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不同期间的财务结算和报告,可以定期观察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此做出相应的决策调整。对上市公司来讲,定期报告包括年报、半年报和季报,财务报告使用者可以据此做出判断和决策,越短会计分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含量越大,对使用者越有用。

人们在生活中也常使用会计分期的方法,比如,对一年、半年、一个季度、一月、一周、一天甚至一件事的回顾总结其实就是一种分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曾子来说,他进行结算和总结的周期是一日,通过每日对自己的省察,来随时纠正自己的偏离行为,从而日臻完善。

会计分期给了人们从头再来的机会。对企业来讲,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在新的会计年度中,一般只做当年经营成果的反映,翻过去的一年不再在利润表中体现。如果上一年经营的好,下一年可以此为参照,再接再厉;如果上一年经营的差,下一年就可以放下包袱、从头开始。对于其他经济主体也是这样,每一个会计分期结束后都可以进行总结和回顾,而一旦下一会计分期开始,就应作为一个新的期间重新考量。佛门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说放下屠刀那一刻,上一个会计分期就结束了,同时新的期间开始了,损益可以重新计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