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念的形成
信念不是先天就有的,人的信念会受遗传的影响,但形成主要还是受后天因素的制约。信念的形成是一个反复、渐进的过程。通常遵循下列程序:
初步认识:如儿时,我们第一次看到羊吃了农民种的庄稼,妈妈告诉我们:“这是不对的,是放羊人没有看好造成的。”对此,我们有了最初的认识,形成了一个较为朦胧的意识:羊吃了农民的庄稼是不对的,责任在放羊人。
再次认识:当第二次出现这种情况时,也许是父母或其他人,会再次告诉他同样一个观点:羊吃了农民的庄稼是不对的,责任在放羊人。他会将此观点在大脑中深化,形成初步的意识。
第三次出现类似的情景时,不管是谁向其表述前面的观点,对他都会起到固化的作用,于是基本就形成了一个信念:羊吃了农民的庄稼是不对的,责任在放羊人。
对于重要的信念,或者核心信念,它的形成可不是这样简单。其形成需要自己去实践、验证,有时还会经过多次的实践、验证。如对人生的理解,是认可享乐还是认可奋斗,哪一种能使自己感觉到幸福,要经历反反复复的多次认知,才能形成固化的信念。
信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整个系统会在哪个时段完成,它在不断地充实、增加,只要人生没有结束,信念的形成就不会完结。
2.信念是行为的最强阻止者
人大多数的思维、行为受信念的影响。如我们产生了一个想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想法,此时,一个一个的信念便跳了出来:那个地方特别寒冷,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你无法承受;那个地方氧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你会因缺氧而死;那个地方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最大风速可达90米/秒,你无法承受;那个地方……对于信念意志弱的人,每一个信念都是一个去不成的理由。但对于一个信念坚定的人,他会认为特别寒冷的天气、稀薄的氧气含量、七八级的大风……这样的享受条件哪里能找到呀?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不去感受一下呢?
人从能接收信息那一时刻起,就开始在大脑中种植信念了,累积到成年,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念体系。是这些信念帮助我们成长、处理问题、防范伤害……毫不夸张地说,每个人都是在信念的庇护下长大的。但是,它消极的一面则成了我们前进路上的篱笆墙。亲子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说:“每个人都给自己构筑一个信念的监狱,并由自己担任监狱长,对自己实施严密的监管,以防跳出信念的高墙。”
生物学家进行了一个试验:他们将跳蚤放在地上,测量跳蚤弹跳的高度超过了一米,跳蚤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因为它跳的高度可以达到自己身体高度的400倍以上,捉到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后,他们将跳蚤放进了一个高度仅有20厘米的玻璃瓶中,并在瓶口盖上了一块玻璃板。在瓶子里,跳蚤每次弹跳几乎都会撞到玻璃上,于是它们自动降低了弹跳的高度,过了一段时间后,生物学家们将跳蚤从瓶子中倒到桌子上,他们发现跳蚤弹跳的高度发生了变化,没有一次的弹跳超过20厘米,这就是著名的跳蚤效应。经过装瓶试验的跳蚤,为自己设定了弹跳的限度。
哲学家培根说:“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宗教的狂热可与之相比。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人力都难以战胜它。”
许多人之所以缺乏创新的动力,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没有成功,就是被自己内心的高度、围墙等信念的枷锁限制住了。别人说你行,你自己也觉得行,就会产生行的信念,进而产生行动的勇气;自己感觉到不行,别人也说不行,就产生了不行的信念。自认不行,根本就不去试一试自己到底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