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白色革命”的缘起、内容和后果

礼萨汗在位时期,伊朗君主制的社会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1925年以前,商人、地主和宗教界构成君主制的社会基础。此后,地主上升为政权的主要支柱,专业人员和文官的地位也在上升,而商人在政治上已经不再是独立的力量,宗教界则开始受到压制。同时,作为重要财政来源的石油收入和军警宪特成为王朝统治的主要工具。

巴列维继承了礼萨汗的政策。在50年代初的石油国有化运动中,民族主义与宗教界联手挑战石油公司和王室,对现政权构成极大压力,最终美国策动军人政变推翻了摩萨台内阁。国有化运动结束后,国内局势仍然不稳定。民族阵线和人民党(伊朗共产党)的组织继续在国外进行反政府活动,并通过各种渠道与国内联系,鼓励学生运动。宗教势力对政府的敌意也无丝毫减退,随时伺机而动。因此,政权的统治基础十分狭窄,而统治阶级中的个别人物(如安全机构萨瓦克首脑巴赫蒂亚尔)甚至对国王本人也心怀叵测。1959—1961年,国内相继爆发大规模罢工和学生游行。

在国际上,美国对国王一味加强个人专制,而不考虑政权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做法也表示不满。1959年12月,来访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在伊朗国会发表讲话,暗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对国家安全的不可或缺。肯尼迪就任总统后公开施加压力,要求国王进行社会经济改革。在这种形势下,巴列维于1961年5月任命前驻美大使、经济学家阿里·阿米尼为首相,并随后解散了反对改革的国会。

阿米尼政府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它对1960年制订的土改法草案进行修改,开始了土地改革。1962年7月,国王解除了阿米尼的职务,从而排除了最后一位具有独立思想的首相,把权力牢牢抓到自己手里。1963年1月,巴列维在全国第一次农业合作社大会上宣布了“白色革命”六点计划,该计划在26日举行的全民投票中以压倒多数获得通过。

巴列维坚持世俗的现代化模式。他宣称,伊朗的“新民主”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所谓“经济民主”即按照“民主原则”公平地分配资源、物资和劳务,建立包括国营和私营部门在内的混合经济。“社会民主”即充分满足人们在食品、衣着、住宅、教育和卫生方面的需求,使公民身心获得全面发展。164总之,经济、社会的“民主”实际上意味着改革封建的土地关系、缓和城市中的贫富悬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健康水平,这就是“白色革命”。白色革命即“国王与人民的革命”,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改革和发展避免左翼力量的红色革命和什叶派宗教势力的黑色革命。165而且,巴列维把社会、经济民主的实现,看作是西方化在伊朗的完成。六点计划的内容是:土地改革,森林国有化,出售国有工厂的股份,给予妇女选举权,工人参加企业分红,成立扫盲大军。1967和1975年,政府两度对改革方案进行增补,使“白色革命”的措施达到17条,从而扩大了改革的内容。

“白色革命”的实施对伊朗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土改旨在粉碎大地产制和宗教势力的经济基础,把土地转入富农和小地主之手,从而把富裕农民纳入政府的社会基础。土改的配套措施包括森林、牧场和水源的国有化。在土改中,小地主受触动较少,雇农没得到任何土地,而且原先佃农对租地的占有不均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了。根据1974年土改结束时的一项调查,33%的农村人口没有土地,39%的人平均占地2公顷,12%的人平均占地7公顷,14%的人平均占地18公顷,0.5%的人平均占地190公顷。土改后成立的合作社也主要为富农所控制。但大地产制受到沉重打击,166包括王室在内的大地主纷纷将土地转变成工业股票,促进了大工业金融资产阶级的形成。

在改革土地关系的同时,伊朗政府把工业现代化列为一项重要国策。它向私人资本提供各种优惠,包括优惠贷款、保护关税、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和特许权等。60年代,私人投资占工业总投资的一半左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工业金融资产阶级。它主要来源于巴扎(传统市场)商人,少数来源于地主。这个阶级约有150个家族,控制了67%的工业和金融机构。它与王室和政府官员保持着密切联系,为争取政府贷款和订货而勾心斗角。王室本身就是最大的资本集团,它拥有汽车工业的35%、水泥工业的80%、银行保险业的62%、纺织业的40%、建筑业的42%、炼钢业的55%和旅馆业的70%。167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从50年代的200万发展到70年代中期的400万(包括中小企业)。为了笼络工人,“白色革命”计划规定在雇佣10人以上企业中,由工人分享20%的利润,实行最低工资,并由政府仲裁劳资冲突。1975年又提出工人分享大企业1/3的股票,而实际上,参加分红的工人只占工人总数的13.8%,企业只占2.4%。但工资确实增长较快,1963—1972年平均年增长7%。168

60年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迅速。政府实施了八年制义务免费教育,为学生提供免费医疗和膳食。识字率从1960年的16%上升到1980年的50%。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专业人员队伍的扩大。1966年,文官、律师、法官、教师、工程师、医生、职员和其他专业人员共41.6万,1976年增长到156万。“白色革命”规定建立的保健大军、扫盲大军、推广发展大军和仲裁所(处理农村的一般民事纠纷),主要由大中学毕业生参加,以此代替三年兵役,同时部分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根据官方资料,1963—1971年,共有98599人在21支扫盲队中工作过,扫盲人数为162500人。到1972年,共建立了400个保健队,担负着8000—20000村民的医疗工作。169

妇女解放也是“白色革命”的重要方面。1963年对选举法的修改,使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她们参加了1963年的全民投票。1967年,伊朗议会通过家庭保护法,取消了丈夫的任意离婚权,禁止临时性婚姻,并对多妻制进行了限制。1974年,又对该法作了进一步修改。

迅速增长的石油收入,为各项福利措施铺平了道路。伊朗政府于60年代初实行普遍的免费医疗保险和免费高等教育,并致力于稳定城市的食品价格。因此,60年代的物价上涨远远低于工资增长,每年仅为3%。170

巴列维的白色革命,旨在对传统的伊朗社会经济进行改革,用现代的大工业和农业取代旧式巴扎手工业和分成制佃农经济,同时以新兴的工业金融资产阶级和富农取代传统的商人阶层和地主,作为政权的主要社会支柱,并在工人、知识分子、妇女和青年中寻求支持,以巩固王权统治。这些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在政治上,巴列维也竭力塑造一个“万民拥戴”的政府形象。50年代的历届国会中,地主控制了2/3的议席。而1963年召开的第21届国会中有95名文官、32名专业人员、24名农民、9名工人、8名商人、11名私营工厂雇员和4名巴扎行会成员,地主只有7名。171政权已经牢牢掌握在巴列维手中。1963年12月,国王的密友哈桑·阿里·曼苏尔(后任首相)把主要由文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进步中心”改组为“新伊朗党”。该党直接控制了议员提名和内阁组成,并把全国所有的雇主协会、工会、行会、文官协会和农村合作社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国王还直接操纵着高级军官的任命、萨瓦克和其他情报组织以及伊朗国营石油公司。这是一个高度集中的法西斯式的社团主义政治结构。

60年代,伊朗外交的独立性也增强了。伊朗大大改善了与苏联的贸易,并获得大量经济军事援助,摆脱了过分依赖美国的局面。但美国依然是伊朗的盟国和主要支持者。1965—1974年,美国提供了价值73亿美元的军事装备和劳务。1721965年,美国把伊朗列入“发达国家”,并于1967年终止了对伊朗的经济、军事援助。1981年,在伊朗的美国公民有3.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