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企业是否有自知之明

凡事有因果。

今天的状况归因于昨天的意识与行为;

明天的状态取决于今天的思想与行动!

市场饱和、产能过剩、发展瓶颈、衰退现状;国际合作壁垒与贸易冲突,疫情、市场消费波动等;让不少企业经营管理者劳累、困惑,甚至迷茫。

四十多年的市场机遇,让许多中国企业野蛮发展、无序竞争、根基不稳。

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先必须自我认知;只有头脑清醒,才能方寸不乱!

遭遇瓶颈、陷入困境却不知原因,那么未来就是一片迷茫!

1.是否深刻了解自己

最可怕没有自知之明,不幸的人、困惑的企业都是如此!

不知道自己的分量,不清楚自身的价值与能力优势、缺陷与局限。

今天弄不清自身前因后果的企业,明天肯定只能随波逐流!

中国企业的市场化竞争历程很短,几年、十几年,最长的不过四十几年。

欧美企业市场化竞争发展历程至今有二百年。

日、韩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与开放市场竞争也超过一百年。

市场化竞争发展历程短,自然具有速生速成的特征。

企业竞争发展历程短——

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环境起伏波动的反复洗礼;

经营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比较差;

模式、体系、机制不够成熟或完善。

企业经不起市场波动风险,社会经济一波动倒闭潮就烽烟四起。

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或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方法;

能够形成成熟经营管理体系或模式的企业非常少。

引进学习六西格玛、平衡积分卡、ERP、精益生产、阿米巴经营等;推广海尔模式、娃哈哈经验、华为与阿里巴巴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等。

学习多、培训多、理念多、模式多、方法多,经营管理者学了不少东西;

碎片化学习培训,难以形成整体性内涵认知,人云亦云现象普遍。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与机制差异大,五花八门。

经营管理者对自身体系基础的薄弱性要有清晰的认知。

不要以为是集团、控股集团,有董事局,营收能做上百亿等就成熟而有能力。

没市场价值创造能力,体系机制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非常多。

2.清楚游戏规则差异吗

开放市场经济体系的驱动机制核心是资本;

市场经济驱动平衡机制的核心,不是资本而是政策。

资本驱动与政策驱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与模式。

在政策驱动市场环境中生长的企业,不一定适应资本驱动市场竞争模式。

对这种差异性认知不足,有碍于企业在日益开放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

经营者首要关注的不是市场需求,而是政府的政策导向。

多数企业组织中都设置了专门了解政策和获取政策利益的部门或岗位。

甚至专门为企业提供政策利益获取服务的经营机构遍布大街小巷。

这种习惯性经营意识,让企业难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很少依靠提升自身价值竞争力吸引资源;

依靠相关政策低成本获取资源,是经营管理者的普遍意识。

有什么好项目、新技术、好产品,就想到疏通关系去获取、低成本购买。

很少关注自身技术能力、产品能力、人才能力的培育与积累。

普遍存在走捷径、投机取巧意识;求快、求大而忽视价值与能力基础。

独特的市场机制,让企业注重政策价值经营,而非市场价值经营;

利润似乎不在市场客户中,而在政策要素资源中。

3.能否正视问题与缺陷

今天,中国汽车工业企业中,有多少外资、合资品牌?又有多少纯民族品牌?

这是外资企业通过自身技术、品牌、资本优势打开市场的一个缩影。

资本主义全球市场扩张持续了一百多年,应该说很不容易。

大量中国企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不过三十几年。

多数企业起步层面低,锅碗瓢盆和简陋厂棚,手工劳力就是起步状态。

企业起步时,国内庞大的市场一片空白,只要有产品不愁没销路。

面对成熟的国际市场,依赖价格低廉的要素资源优势所向披靡。

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巨大牵引与推动,让企业轻松生存、野蛮生长。

企业经营价值、管理能力不足,竞争力薄弱状态下,也能迅速崛起、扩张。

起步晚、层面低、扩张快,留下了一些难以消除的发展隐患——

重投机获利、轻价值创造力;

重利润获取、轻竞争力培育;

经营粗放随意、管理繁杂琐碎等。

一是习惯于捕捉市场机会,忽视价值与能力培育。

介入地产行业没有不赚钱的道理,通过投资地产而赚了钱的企业到处都是。

一听说政府支持新能源发展,大家就一哄而上全部投资新能源产业或行业。

获利的主要模式,不是创造市场价值而是获取政策补贴;

政策补贴一取消,一大批相关企业和公司就倒闭了。

二是普遍存在赚大钱、赚快钱的经营心态。

实体企业资本流入地产、股市、债市进行投机的现象,的确太普遍了。

倒买倒卖资源也成为企业盈利的主要方式;

心无旁骛专注自身业务领域价值创造与能力提升的企业实在太少。

这就导致企业市场价值核心竞争力普遍偏弱。

三是习惯于低成本竞争,缺乏产品、技术、服务、品牌价值创造意识。

企业面对低价竞争,大多采取压缩成本的方式;

许多商品的价格低得超乎想象,你都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做出来的?

产品、服务、技术、品牌、人才、团队等在盈利中的功能作用并不大;

竞争历程短、驱动机制不同、起步晚、层面低、扩张快,形成的习惯性经营管理意识理念、模式方法,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包袱与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