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类似历史上浩如烟海的学人笔记、文集,尽管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非史书,而是纵横家游说范例集。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大争的时代,人类是多么需要安天下的纵横家啊!要成就苏秦、张仪那样的大纵横家的,参照《鬼谷子》,揣摩《战国策》类经典中诸多游说范例是极其重要的——《战国策》的时代意义亦在于此!
过去两千年,中国文化中两种学问成为绝响,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人对其文本的误读。
第一种学问是名学。它的诸多逻辑论题,如“白马非马”“白狗黑”“鸡三足”等,长期被误读为毫无实际意义的诡辩。名学的基础论题被无限制曲解后,名学本身也成了无人问津的诡辩之学。至近代,在诸多学人的“大力弘扬”下,名学则演化为失去推理能力的西方逻辑学或哲学的附庸。
另一种学问是纵横之术。它的诸多游说范例,主要是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时整理的《战国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部史书。这种错误学术归类,一方面导致战国史事研究的混乱;另一方面,使纵横之术失去了鲜活的血肉,只剩下“每环奥义”、极难读懂的理论著作《鬼谷子》。
笔者曾在《正名:中国人的逻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一书中,对名学诸论题做过系统的梳理。本文主要是为纵横家游说范例集《战国策》正名,因为只有《鬼谷子》和《战国策》合参,纵横之术才能体用兼备,纵横之学的复兴才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