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评审如图3-38所示。
图3-38 技术评审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开展技术评审,目的是提高设计成熟度、减少返工浪费,从而提高产品交付的质量和速度。尽管采用的术语不完全一致,但在大多数研发管理著作中都会包括技术评审的内容,并将评审要点阐述得非常清楚。技术评审的优秀实践并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很多企业却在评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是在时间和资源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技术评审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一个研发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项目中,企业的质量管理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最大幅度地减少技术评审对人的依赖,最好是通过信息化系统自动进行评审并给出评审结论,并表示“即使系统实现的代价高昂,也在所不惜”。
有人可能会嘲笑这个想法是天方夜谭,不需要人的评审不就成了自动化测试?实际上,该企业有自己的苦衷:在组织评审时,大家没有积极性,给出的评审意见很是敷衍;评审尽管是在按照计划执行,也想了很多改进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不如索性抛开对人的依赖,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评审的严肃性。
该想法的本质是尽可能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替代流于形式的专家评审,只是管理者目前的想法缺乏可操作性而已。沿着这个思路,我们首先从评审要素入手,考虑提升评审效率的途径。
看下面一组技术评审要素列表:
(1)概要设计中对关键物料的新需求是否邀请Sourcing Team评审?
(2)概要设计中发现的缺陷是否得到解决或制定经过批准的解决计划?
(3)各模块的设计是否落实了《设计规格书》中的规格项和性能要求?
(4)概要设计是否满足可服务性需求?
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1)、(2)两条的评审要素均涉及“是和否”的简单结论,判断起来并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3)、(4)条则不同,尽管还是在询问“是和否”,但是需要富有经验的评审专家对评审材料进行深入理解,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如果让初级工程师负责那些“简单”评审要素的判断,让技术专家负责那些“复杂”评审要素的判断,就可以让企业宝贵的专家资源发挥最大效率,进而让评审活动发挥更大价值。
技术评审和测试是质量控制的两个主要手段,其目的和价值并不相同。一些企业管理者会考虑:研发过程中可否去掉评审、仅利用测试去控制产品质量?
这与产品复杂度相关,一般来讲无法找到一种手段可将产品缺陷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也就是说,仅靠单一的办法是无法完全保证产品质量,必须综合使用各种手段。但也有个别情况是不需要进行评审的,列举如下:
评审对象难度太高。设想某个技术专家的水平在公司内首屈一指,别人只能望其项背。他所制定的技术方案,别人只有学习的份儿,此时的评审并不能帮助其提高设计质量,因此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进行评审。当然,开展“评审”可以起到学习的作用,并让其他人了解其工作进展,或者在细节上帮助其完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公司对此类评审并不需要担心,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如何去弥补该专家一旦离开所造成的空缺;
评审对象难度太低。某些规模较小的改进性项目,沿用先前成熟的设计方案,技术上没有难度,开发人员完全可以保证设计质量,此时的技术评审显然多余,仅开展针对性测试就可以保证交付质量;
评审流于形式且难以扭转。某些公司对技术评审的敷衍已经形成了风气,大家尽管口头上都在讲评审很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正好相反,通常表现为“专家没有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评审将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对产品质量没有增益,反而产生“执行技术评审大体上可以保证质量”的错觉。此时,项目团队被迫以增强测试工作力度去挽救缺乏评审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工作习惯没有得到有效纠正之前,放弃评审实属无奈之举,其不良后果显而易见。
下面我们就从实战角度去阐述一下如何开展有效的技术评审。
◎ 技术评审点的设置
评审点设置必须依托于产品特点和研发流程。以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为例,在整个过程中共设置了7个评审点。如图3-39所示。
图3-39技术评审点
每个技术评审点(TR19)都有明确的目的性,表3-8进行了简要介绍。
表3-8技术评审点的目的性
评审点 | 评审目标 | 评审对象 | 评审专家 |
TR1,需求评审 | 关注产品需求规格的完备性,产品概念是否满足于需求规格 | 产品需求规格 | 产品经理、项目经理、SE、各领域技术专家、PQA等 |
TR2,总体方案评审 | 关注产品需求规格映射到产品总体设计的完备性 | 产品总体设计方案 以往评审遗留问题 | 项目经理、SE、各领域技术专家、PQA等 |
TR3,各模块概要设计评审 | 确保产品总体设计完全、正确地在各模块概要设计中得到体现 确保各模块的概要设计足以指导后续详细设计活动 | 各模块概要设计 以往评审遗留问题 | SE、各领域技术专家、PQA等 |
TR4,各模块实现评审 | 确保总体设计分解到该模块的相关需求已经得到具体实现 | 各模块详细设计、各模块级测试报告 以往评审遗留问题 | SE、模块负责人、技术专家、PQA等 |
TR5,样机评审 | 对工程样机技术成熟度的评估 | 样机测试报告 以往评审遗留问题 | 产品经理、项目经理、SE、各领域技术专家、PQA等 |
TR6,中试评审 | 对产品整体的设计稳定性和技术成熟度的评估 | 中试样机验证报告 以往评审遗留问题 | 产品经理、项目经理、SE、各领域技术专家、PQA等 |
TR7,转产评审 | 评估产品的制造能力是否已经适应放量生产和发货的需求 | 产品试产报告 以往评审遗留问题 | 产品经理、项目经理、SE、PQA等 |
从TR1至TR7,技术评审伴随了产品从需求定义到逐渐实现、最终发布的完整过程,通过在每个关键节点去评估技术实现的成熟度,以保证产品研发全过程的交付质量。
这7个评审点是基于系统级的全新产品研发而设定的;对于那些技术复杂度低的改进型项目而言,需要对流程和技术评审点进行裁剪,以满足特定类型的产品研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