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观与客观之间

今天是我们学习《尚书·洪范》的最后一讲:“念用庶征、五福六极”。中国古人写文章是有章法的,叫做“龙头猪肚豹尾”。文章一开篇要很奇,要像神龙一样头角峥嵘,一下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间要内容丰富,要像猪肚子一样滚圆充满,不能够言之无物;那么到了文章的结尾,就要像豹子的尾巴一样,非常有力。现在,《洪范》篇的行文就已经到豹尾了。

我们来看原文:“八、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这是“洪范九畴”中的第八畴,我们看书上正文就是“八、庶征”。实际上,在全书的开头部分,在总体概括全书内容的时候,用的是“念用庶征”。为什么叫“念用庶征”呢?大家通读全篇时,注意到这两处的不同没有?这正是我们读书时要仔细的地方。

我们前面花了很长时间来讲了“稽疑”的部分,就是利用龟卜占筮之法,来参与国家社会的重大决策,从而合理地解决疑难问题。当然,“洪范”稽疑之道不光是用龟卜占筮,而且还综合了君意、天意与民意,最后才根据不同的结果,做出最吉利的选择。它和今天所讲的“念用庶征”,是既有联系之处又有区别的地方。其联系之处,是“念用庶征”跟“卜筮稽疑”一样,也是通过观察各种预兆,从而判断事情的吉凶;而区别在于,“卜筮稽疑”是从心出发,是从主观举念到客观决策的一个过程,而“念用庶征”则是从客观众多的现象观察入手,最后决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卜筮稽疑”的出发点,无论是君王也好,卿士也好,庶民也好,都要有一个主观的发心、举念。比如君王心念一动,有了最初的意愿了,然后就观察自己这一念心动的合理性,看是否于国于民有利,是否可以付诸于行为。由此一念心动开始,然后征求卿士、庶民的意见,再通过龟卜占筮而咨询天意,最后才根据“洪范”稽疑之道的原则,决定其行为方式。所以,这个稽疑之道是从人的主观意志出发,以寻求客观的支持。

“念用庶征”则正相反。庶征,就是众多的征兆。这些征兆代表的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我们应该对这些众多的征兆,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总之,这是一个从客观到主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