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胡塞尔:方法与世界

“生活世界”或许是现象学乃至整个哲学中最通俗化的一个概念了。谁不在或不曾“生活”?谁又不生活在一个“世界”之中。“去生活就是一直生活在世界的确定性之中”。465但正象黑格尔所说的熟知非真知一样,通俗的东西也并非是清楚的东西。“生活世界”究竟指什么,在现象学界也有不少分歧。

  《危机》一书的英译者D·Carr认为在《危机》之前,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主要是指受到文化与历史制约的主观的相对的世界,而在《危机》中,生活世界指的先于所有历史与文化的统一的纯粹的知觉世界。

  Kern也把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区分为作为文化一历史的世界与作为前理论的自然的知觉的世界,但他与Carr的观点正相反,他认为在20年代胡塞尔偏重于前理论的自然经验的世界。

  而Landgrerbe以及Softer,则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具体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历史文化的世界,是一个拥有语言、实践对象、人物、艺术作品等等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不同的对象化层次,如果将种种非感性的属性从这个世界中抽象出来,剩下的便是一个纯粹知觉的世界。466

  倪梁康先生在其《现象学及其效应》一书中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归纳为四方面的内容,即“非课题性的”“奠基性的”“直观的”“主观的”世界。这一概括基本上是将生活世界看作是前理论的知觉世界。生活世界中的历史性与文化性一面似未得到倪先生的重视。  

  莫汉蒂在《生活世界与胡塞尔思想中的先天性》一文中通过对胡塞尔文本中世界概念的考察,区分出四种世界的概念A.科学对象的世界,即由科学活动所构成的世界(如数学世界、物理世界等等)。B.知觉对象的世界,即有如此这般形状、性质的东西的总体所组成的世界。C.由特殊的前科学兴趣所确立的许多特殊的世界(如商人的世界、木工的世界、画家的世界,面对同一棵树,商人看到的可能是其价格,木工看到的可能是其材料,画家看到的可能是其外型等等)。D.严格意义上的生活世界。那么严格意义上的生活世界是什么呢?莫汉蒂指出有三种可能的含义(i)生活世界是知觉的世界但与上述世界B不同。世界B指的是确定对象的总体,而生活世界所指的知觉世界则是指“知觉的前对象的世界”。(ii)生活世界是所有其他世界(世界A、世界B、世界C)之总体,不过莫汉蒂否定了这种可能,因为世界A、世界B、世界C并不是并置的关系,它们分属于不同的“逻辑空间”,将这些世界汇总成一个世界的观念是“非法的”。(iii)生活世界被视为所有其他世界得以构成与给出的视界。467

那么,生活世界究竟是指前对象的纯粹知觉世界还是文化历史的意义积淀的世界,抑或是一切视界之视界?我认为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得与现象学方法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此问题加以探讨:一、现象学悬搁与生活世界的提出;二、现象学还原与生活世界的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