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线下做透一个店

门店的生存逻辑

中国有600多万社区门店,它们过去的生存逻辑是:

(1)自我雇佣,成本超低

一个人,一个店,没有上下班,没有店长、营业员、收银的职能之分,没有内部监管、制衡,没有财务费用。利润就是自我雇佣的收入。这种门店,生存能力超强。今天有人关店,明天就有人接手,生生不息。

(2)熟人就是熟客

社区门店,生活半径与商业半径重叠,见面是熟人,进店是熟客。交易即关系,关系降低认知门槛。只要老板推荐,熟客多半接受。

(3)产品结构有别于大店

小店面积不大,SKU不多,大品牌价格透明。但是,有些长尾产品,消费者并不在乎品牌,店主推荐就买,毛利较高,是门店的主要利润产品。正因熟人即熟客,店主与客人的关系深化有助于降低认知门槛,所以,即使是二三线品牌和长尾产品,门店也能顺利销售。

近20年来,深度分销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最佳营销实践,就是因为只要获得了店主的认同,就近乎等同获得了用户的认同。深度分销,实质就是店主与用户关系,让渡给厂商与门店的关系。

门店突破极限

地段和店面,决定了商圈半径。商圈半径,决定了门店营收的极限。

人,作为核心资源,能力的发挥会受到限制。小店,要么提供流动顾客服务,而流动顾客是不稳定的,回头客少;要么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便利,决定了商圈半径有限。比如店主的熟人远离门店,不在商圈半径之内,就不会到门店购买。

海尔一家面积不大的门店,一年销售额超亿元。除了员工股东化,提高积极性外,他们的重点是“跑出门店做销售”。

跳出门店做销售,意味着摆脱了商圈半径的约束,放飞了自己。门店只是线下体验店而已,人到哪里,认知和交易就做到哪里。

互联网商业进入了三度空间,线下门店、社群和网络空间,以往均被视为独立的商业体系,分别为传统渠道、社交电商和平台电商。

施炜老师提出打通三度空间,给门店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即以门店为起点,通过社群连接用户,通过云店使交易便利化。

三度空间,线下有强关系的优势,社群有强互动的优势,云店有交易便利化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开端,突破了传统门店的三大极限。

(1)突破商圈半径的极限

过去,商圈半径是硬约束。现在,有了社群,可以超商圈半径互动;有了云店,可能超商圈半径下单。

突破商圈半径,是对门店的重要突破。门店获得的流量,以租金为代价;通过线上扩大商圈半径获得的流量,没有租金抵消,毛利就是净利。

(2)突破门店SKU和品类的约束

门店面积有限,SKU就有限;SKU有限,商品组合就很难。不能没有高频商品,但高频就意味着价格透明,毛利低,也不能没有毛利高的长尾产品和二三级品牌。但长尾和二三线品牌就意味着低频,门店坪效低。

线下门店也可能有云店,这是大突破。云店有四大好处:一是不出门即可下单;二是远距离也可下单;三是商品空间理论上是无限的;四是推荐方便,利用社群路径推送,以小程序形式呈现,比App更便利。

(3)从“坐等上门”到“主动拉新”

过去小店很被动,不像大型商超可以大规模做推广,店主只能等顾客上门。借助互联网工具,比如直播、社群,店主可以主动拉新顾客,也可以把一次性的流动顾客锁定为老顾客,尽管流动顾客一般在商圈半径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