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业务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简单。“业务”既不是“产业”(从供给侧而言),也不是“市场”(从需求侧而言),而是两者的结合。也就是说,“业务”既不是一系列生产者,也不是一系列消费者,而是两者相遇的地方,如图12-1所示。
图12-1 业务是需求与攻击的结合
业务组合确定下来以后,根据产业发展阶段及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成熟度,界定各项业务所处阶段及重点管理方向。除此之外,根据不同业务的所处阶段和市场定位不同,还可以确定管理重心和资源配置策略。
按照波特的理论,传统上的竞争战略有两种:一是差异化;二是低成本,以及基于上述两者的变化组合。不过以上归纳过于简单,对实践指导意义不大,BLM模型中的“业务设计”更为具体,对实际指导意义更大。
在BLM模型中,战略设计环节的输出物是业务设计,包含五要素:客户选择、价值主张、活动范围、盈利模式和战略控制。业务设计五要素是逐渐递进排列的,其逻辑是:我选什么客户->这个客户为何选我-> 为了服务客户,我的价值链如何构成->客户给我的收入和利润是什么-> 怎样保证我构成的价值具有持续性而不被对手削弱。
下面分别进行讲述。
(一)客户选择
客户选择本质是:哪些客户不选择?“客户选择”是“业务设计”的首要任务,以手机厂商为例,小米、华为、魅族的目标客户群体是不一样的。以小米为例,它的主流用户是发烧友,因此小米手机及智能硬件都是以这个目标客户群体为基础的;而红米的目标客户群体,又是另外一个群体。不同的客户,其价值主张也是不一样的。在“消费者王朝”时代,一个产品满足所有人是不可能的:华为当时抛弃地段运营商定制手机、果断选择高端手机,也是客户选择的一个经典案例。
通过“市场洞察”环节,也就是通过“五看”中的“看产业”或者“看客户”环节,可以发现这些消费者的特征,找到利润所在区域。
(二)价值主张
价值主张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与竞争对手相比,我的价值主张有什么特别之处。波特的《竞争战略》中提到两大类竞争战略:一是低成本;二是差异化。差异化太笼统了,很难指导企业的实际运用,但是它揭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商业法则:与其第一,不如唯一。价值主张是带给客户的独特价值,是客户选择你的理由,是竞争对手不能满足,或者满足的不如自己的部分。低成本也是一个价值主张。
以钱大妈为例,“不卖隔夜肉”是钱大妈的价值主张。那么,钱大妈是怎么做到“不卖隔夜肉”的呢?它采取的是一种类似“荷兰拍卖法”的方法,具体做法:晚上八点开始九折出售,八点半8.5折出售,九点8折出售,以此类推。
一个产品满足所有人是不可能的(苹果是一个例外)。因此你的产品一定要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要给一个消费者购买你的产品的理由!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价值主张:
表12-3 不同价值主张示例
序号 | 价值主张 | 说明 | 案例 |
1 | 价格 | 在竞争中所拥有的最直接的优势就是低价竞争力,这是最常见的价值主张 | 格兰仕 |
2 | 特征 | 通过提供具有差异化性能特征的产品,使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有所差别 | APPLE |
3 | 质量 | 在参与竞争时,不是一定要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如能在质量上做到更优也可以 | 西门子 |
4 | 形象 | 在为博取消费者青睐而开展的竞争中,可通过塑造比竞争对手更具吸引力的形象来获取优势 | 华为 |
5 | 关系 | 通过与消费者保持联系,可就其提供的产品对消费者施加更多的影响 | 联通 |
6 | 可获得性 | 强大的分销渠道是它的一种主要竞争优势 | 美宜佳 |
7 | 一揽子服务 | 可以将独立的性能元素组合起来,一起提供给消费者,使消费者享受一站式服务的方便 | 沃尔玛 |
(三)活动范围
要实现一定的价值主张,不是凭空想出来,是要有一定的载体的,活动范围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分别是价值链-区域-合作伙伴:
①在价值链上,我要在价值链上占据哪些环节? 这是决定一个企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②在区域上,我在哪些区域开展这些业务?当一个企业的产品拓展到国外,就产生了“国际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咨询需求越来越普遍了。
③在合作伙伴上,我要以何种商业模式开展这些业务?这是决定一个企业商业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盈利模式
价值捕捉是要考虑“我”如何从给客户创造的价值中获利?更直接地说,我如何把钱赚到手?价值捕捉是有关“盈利模式”的问题,最常见的盈利模式有客户解决方案模式,例如通用,以及基础产品模式,例如腾讯。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一是盈利模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二是价值捕捉要与价值转移相一致,这点特别重要,要做有利可图且具有持续性的事情。与“客户选择”类似,“盈利模式”也是一种取舍:我必须放弃哪些唾手可得的“盈利模式”?
(五)战略控制点
战略控制是要考虑如何围绕价值主张进行配称来构筑战略控制点,以及长期保持竞争优势?
首先要理解战略控制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建立“护城河”。标杆管理之所以对于战略用处不大,原因在于任何一个战略构建,都会相应构建战略控制点,不是那么容易模仿的。此外,战略控制点的构建,关键点就是要围绕“价值主张”来建立相应的运营活动。这里要特别注意“运营活动”和“运营效益”的区别,这也是很多人误读波特的典型行为。最后,要建立多个战略控制点,提高竞争对手学习的门槛:一个战略控制点容易被模仿,多个战略控制点联合起来难以模仿(理解这点,不妨思考两道公式:1.01365=37.8,0.99365=0.03)。表12-4是一些常见的战略控制点。
表12-4 不同战略控制点示例
保护利润的能力 | 指数 | 战略控制点 | 案例 |
高 | 10 | 制定行业标准 | 微软/高通 |
9 | 控制价值链 | 苹果/微软 | |
8 | 绝对市场份额 | 腾讯/亚马逊 | |
7 | 拥有客户关系 | 通用/华为 | |
中 | 6 | 品牌、版权 | 宝洁/佳能 |
5 | 产品开发领先1年 | 英特尔/村田 | |
低 | 4 | 功能/性能/品质领先 | 格力/大金 |
3 | 具有10-20%成本优势 | 西南航空/富士康 | |
无 | 2 | 具有平均优势 | 很多 |
1 | 没有任何优势 | 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