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抉择赋能:目标管理的作用与价值

在经典管理理论中,关于目标管理的定义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也称为“成果管理”。

参照这一定义,仅仅基于“培训师自我管理”这一角度,作者认为目标管理可以这样定义:在清晰的愿景描述基础上,通过设立有效的长期、中期、短期目标,形成彼此联系、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并以此激发、调动职业行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履行职业使命和职业职责,推进职业成长与发展。

目标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目标的有效性,即遵循SMART原则。包括:

(1)Specific(明确性)。所谓明确就是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

(2)Measurable(衡量性)。指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应该有一组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

(3)Attainable(可实现性)。指目标是要能够被执行人所接受的,能够实现的。

(4)Relevant(相关性)。指实现此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情况。

(5)Time-bound(时限性)。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

在此基础上的目标管理,依据作者的实践体认,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第一,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将要去哪里,有利于在不同的诱惑面前做出理性、清晰的选择。

俗话说:“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无论是一些重要的转折点还是每天琐碎的日常,都有着无数可能的选项,而每一个选项都蕴含着不同的利弊得失——目标就是做出区别于他人抉择的重要依归。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智者的目标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尽其可能地避免不幸。”

比如:培训师可能同时面对多个不同客户和学员对象的课程邀约,最后的选择往往受制于你的职业目标;每天早上醒来,你可以有无数种可能的选项,你的行为往往也受制于你有什么样的职业目标或者人生目标……

正所谓,“多数人在人潮汹涌的世间,白白挤了一生,从来不知道哪里才是他所想要到达的地方,而有目标的人却始终不忘记自己的方向,所以他能打开出路,走向成功。(罗兰)”

第二,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好时间,分配好精力,从而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职业)效能。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

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沿着十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步行。

第一组的人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是。刚走了两三公里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时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一半时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越低。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段,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估计行程时刻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就想知道他们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时,大家情绪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愉悦。行程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向很高涨,因此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当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把自我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自我的进行速度和与目标相距的距离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形成强大的正向激励效应。

第三,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勇敢地面对并克服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将关注的重点从过程转移到结果上来。

对培训师来说,当你对每一次课程都能确立明确的培训目标的时候,你就不会轻易受到课程实施过程中那些不良因素的干扰或者影响。因为你知道,你的课程到底要什么样的结果。

第四,能够让我们逐步养成积极、主动拥抱改变的习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真正的目标管理并非“一锤子买卖”,而是通过对目标体系(即由一个人生终极目标衍生出来的不同内容、不同时期的、相对独立的众多子目标形成的一个彼此勾连、有机联系的目标系统)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总结、调整,从而推进一个又一个目标达成的过程。

有一句话说得好:“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真正的归属感在于你的内心深处对自己命运的把控,因为你最大的对手永远都是自己。”

人生道路千千万,临到抉择真为难;

若有目标作灯塔,照亮前路如风帆。

再立航标在心中,每每精进近彼岸;

即便险滩礁石现,乘风破浪只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