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碰到很多这样的客户,他们面临基本相同的难题:小品类要怎么做市场?这些客户中,有些是初创企业,有的是刚刚开始筹备,还没有成型的产品,也有的是大型企业要转向另外一个新的领域。
很多小品类的产品并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决策者在犹豫不决中丧失了逐步做起来的机会;也有消费分散的因素,让决策者陷入无休止的彷徨之中。
什么是小品类:低频消费、低认知度、低关注度,核心表现是没有强需求。
现在,小品类要做怎么做营销,怎么卖出去,就尤为重要了。
撸起袖子干,非常重要,但在此之前,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些策略。
聚焦人群
小品类,既然小,那么,从人群的切入是可行的,也是唯一的方式。我已经说了很多次,以前,靠广告狂轰滥炸的时代一去不复还了,而且,明星代言也在丧失效果。这是互联网的时代,品牌的塑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营销工具和方式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套路。
聚焦人群,就是找到一个跟消费者沟通的方式和突破口。
比如一些小众和冷门的保健品和饮料(最近看到很多这样的产品,如石斛、虾青素、莼菜、鱼腥草等),很难一下做到传统渠道去。道理很简单,一是因为消费者没有认知;二是需要大力度进行消费者的教育,没有长时间的努力,效果不好;三是饮料的传统渠道需要很大的资金量支持。
聚焦一个人群的好处是容易接触消费者,比较精准、直接,而且这些人群消费跟产品吻合,通过这个人群的标杆和带动,能较为迅速地打开销售局面。还有就是传统渠道的代理、二级分销,可以有量,但终端消费者分散,难以动销,时间一长,压力会很大。
赋予认知
定位人群相对容易,但还需要经过几个步骤的配合,这几个步骤是决定小品类能否顺利做起来的关键。
罗胖在2016年的跨年演讲中,讲到一个概念:认知税。我个人觉得这节讲得很好。搞清楚概念很重要,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和实践。我宁可把罗胖的认知税理解为心智的占位,也就是品牌的定位。
也就是说,我们要用一个差异化的概念和定位,让人们接受和认可我们,就这么简单。我们可以创造概念,制造热点,但一定要被接受和消费者认知,凭空自说自话和自嗨毫无用处。
大部分人没有形成喝饮料止咳认知的时候,你去做大众止咳功能饮料,基本死翘翘;大部分人没有喝饮料用来抗氧化的时候,你去搞个饮料告诉他喝了可以抗氧化,没人会理你,这就是认知。
哪些人有这样的认知呢?这就涉及场景下的“痛点”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