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守信

守信与否貌似一时之想法,其实是一种习性。所以我把列入修养篇。

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从道德角度提倡“信”。韩非子从功利角度提倡“信”。

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出自《外储说左上》)

首先,韩非子指出了“信”的树立是一个积累过程,在一件一件的小事上讲信用,才能逐步建立其大信的形象。其次,指出君主建立信的目的在于推行法令,若无信,责“禁令”不行。韩非子讲了很多故事来阐述其“信”思想。

故事1: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故事2:箕郑论救饿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解】:

箕郑把“信”提高到治国大略的角度。不过他此处搜言“信”涵义有所扩大,信名,实质是言用人要责权利一体;信事,实质是言要遵循客观规律;信义,则指一般人格意义上的信。

故事3:吴起待客

吴起出门,碰到了老朋友,就留人家一起吃饭。老朋友说:“好吧。马上就会回来吃饭的。”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故事4:魏文侯期猎

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故事5: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个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进行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故事6:楚厉王醉酒击鼓

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安抗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故事7:李悝警军

    李悝警告左有壁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埋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另一种说法:李悝和秦人就要交战。他对左边壁垒的军队说:“快上。右边壁垒的军队已经上阵了。”又骑马到右边壁垒的军队说:“左边壁垒的军队已经上阵了。”两翼军队都说:“上阵吧。”于是都争先恐后地上了阵。过后第二年,和秦人交战。秦人前来偷袭,一交手,差点儿消灭魏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解】:

上面两则故事都是从反面讲信的重要性,我们熟知的“狼来了”的故事,以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都与此类似。

【本节总解】:

从功利角度,信的本质是为别人进行利害计算时提供一种预期性判断,进而鼓励别人按照预期行事。我在《管理:以规则驾驭人性》一书中,把这种可预期性称为“势”(势,指因某种可能性而给人的一种有关利益的预期),立信就是立势。这种“势”虽然不是来源于韩非子所言“势”的权力,但对于推行法令的意义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