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重在礼乐文化

《中庸》里说“齐明盛服”,斋戒的目的是什么?以此修身,目的是完成治理天下国家的这个九经啊!斋戒可不只是个人的事,它是古代圣贤为了治理天下国家而自我修养的方法。所以,我们学修的时候,要从智慧上着眼,要学出活般若的感觉来,要有方便法门。

“盛服”,意思很简单,就是庄重整洁的仪容、服饰。我们的衣服要得体,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穿着。比如在国庆大典的时候,国家领导人穿着礼服、中山装或西装,就显得很庄重;如果穿个T恤、花衬衫、吊带裙,那就很丢脸了。在礼仪上,东西方文化都是一样讲究的,都非常重视礼仪。中国的很多文化都是通过礼仪传承下来的,我们看《礼记》,作为五经之一,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典,我们现在学的《大学》《中庸》都是来自于《礼记》,是到了宋代以后才从《礼记》里面抽出来单独成书的。在宋代以前就没有“四书”的说法,说的都是“五经”或者“六经”,“四书”是宋代以后才受到重视的。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说明礼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现在就谈不上什么礼仪了,传统文化断代得很厉害,经过了文革的洗礼,一切牛鬼蛇神、封建迷信统统都被扫除了。结果你看,现在的日本人、韩国人、东南亚人,以及西方人都是彬彬有礼的,可中国人就没有什么礼仪可言了。

西方人很讲究礼仪,不同场合都有相应的礼仪,过节都要穿民族服装。我们看奥运会马术项目里有一个“盛装舞步”,比的不是速度、高度、力量,而是比谁更高雅、更精致、更有气质,这就是礼仪,确实对人的精神提升有非常大的作用。我们有做老板的,企业做大了,如果没有相应的礼仪,没有一套成熟的企业文化,人家看你就是暴发户的感觉。有礼仪的人,就有儒商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是能够传子传孙的,不会满身铜臭,暴兴暴亡。现在中国在经济上起飞了,突然间大家感到手头阔了,可是因为自己的文化丢失了,就给人以暴发户的感觉,四面的邻居都有些紧张。

前一阵,新加坡的李光耀到美国跟奥巴马说,他感觉到中国很强大,心里有些虚,希望把美国拉过来制衡中国。我们看网上很多愤青骂李光耀骂得很凶,说他是美国的走狗,可是你这一骂,就确确实实地显出了你修养不够,不通道理,人家对你就更紧张。如果我们学好了中国传统的这一套,让“仁义礼智信”成了每一个国民的信条,让四邻国家都感到中国行的是君子之道,贯彻的是以和为贵的精神,那么作为一个大国,你越强大,邻居就越会有安全感,怎么还会跑去找别人庇护呢!

所以我们遇到任何事情,不要看别人都是小人,而是要检点自己,首先看自己够不够君子。下面说“非礼不动”,这也是儒家的根本戒条之一。

在《论语》里,有一次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夫子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只要有一天我们把自己身上污浊的东西、欲望的东西能够克服掉,恢复了“礼”的精神气质,那么天下就是充满仁爱的天下了。孔夫子后面又补充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爱这个最高的精神,是要落实在自己身上的,如果总是拿把尺子量别人,自己做不到,那可不行。

《论语》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从眼、耳、舌、身方面,包括我们的整个生命,都要非常精严、非常谨慎地来面对这个“礼”。宽泛地讲,这几个“非礼”,就是凡不合于社会道德规范的东西,都不要随便去理睬。现在网上、电视上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多,我们不要乱听,也不要乱说,做事要慎动。

中国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社会生活的最高规范就在“礼”上。过去说中国是礼法社会,礼法,礼在前,法在后;礼是根本,类似于现在的宪法。我们不能颠倒过来说成是法礼社会,法在礼前面了,这个社会就搞不好了。为什么?因为遵守礼仪,这是一个自觉的道德行为,绝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教化来做到。但是法律,这就是国家的强制行为,是最后的底线,是专门为那些不听教育、不能被教化的人所设的。按四川土话,这类人就叫作“不落教”。如果不重视礼乐教育,人们没有了内心的道德自律,就会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社会就混乱了。

周朝之所以拥有八百年的天下,那是周公制礼,通过礼乐来教化天下的结果,教化达不到的地方,才用法律来补充一下。大家都知道,战国时的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用的是法家的思想,确实使秦国很快就强大起来了,可是秦国大一统之后,在短短一十五年的时间,二世而亡。

大家对比一下,周朝的八百年和秦朝的十五年,之间的区别有多大?这就是礼和法孰轻孰重的典型例子。通过礼乐来教化社会,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所以教育永远都是立国之本。当然,这个教育和现在的教育不同,现在的教育都是把数学、英语等工具性的东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其实就是在传授技术;而真正的教育,它的重点应该在礼乐文化上面,在道德修养上面,这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