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是保证全面预算的严肃性,保障达成的一个重要保证。有了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也会变得相对简单。
1.绩效管理一定要兼顾“多打粮食”与“增加土壤肥力”
我们强调在战略规划中,要体现经营指标与效率指标。而绩效管理与考核中,就必须承接这一战略目标,即在绩效管理中绝对不能只看重经营指标而不看重效率指标。
如何合理制定绩效方案?我们可以根据公司战略规划、年度经营计划来确定哪些是关键任务,再通过全面预算来了解这些对应的关键任务是什么样的标准值。一般来说,公司全面经营预算出台后,经营的各项指标就基本出来了,管理的重点也基本出来了。这时候,我们只需要从中梳理出哪些指标放入绩效管理体系中就可以了。至于做绩效管理时,是采取定额标准系数式、奖金包模式、利润计提式还是超额分享式,并不是重点,根据企业的不同阶段与需要对业务进行何等刺激而定。
如果认为结合激励方案做得更好,就可以做到结合预算定稿提出绩效激励措施,让经营团队清楚地知道,下一年度做到什么程度能获得什么样的回报。这种前置的激励政策,才能够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才是真正的激励。长此以往,又能够建立起绩效导向的文化,提高战略实现的可能性。
2.对经营团队一定要捆绑考核
在这个体系中我们强调的绩效,更多是“经营绩效”,所以对经营单元的高层团队要整体评价考核,与所在单元的整体业绩挂钩。对高管层,其个人考核也是建立在整体考核基础之上的。比如公司销售负责人要与公司整体经营责任制挂钩,如果公司整体经营责任制没有完成,哪怕销售体系的业绩再好,其个人绩效也是要受影响的。这一理念的背后逻辑,是这个销售负责人是代表公司管理销售体系,而不是销售部门的领导。
3.要建立绩效导向文化
我们花那么多时间与精力,战略规划了、计划形成了、预算确定了,最终一定要与绩效考核关联起来,形成闭环。内部一定要形成结果为导向、数据导向、绩效导向的文化。
绩效考核要敢于拉大差距,优胜劣汰。平均主义是绩效考核的毒瘤,一定要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机制下,根据业绩表现敢于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对优秀人才一定不要吝啬。许多企业在绩效管理上总是犯一个错误:他们为了照顾普通人的感受而忽略了优秀人才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