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九寺五监

汉代九卿,经魏晋南北朝演变,成为隋唐的九寺,包括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九寺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属于具体办事机构,主要承尚书省六部之命,办毕须向尚书省报告,个别寺监承其他省之命。五监是九寺中分化出的单位,或为汉代列卿演变而来,分别为国子监、少府监(汉代九卿中的少府此时改为太府)、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九寺的长官称“卿”,五监的长官称“监”,一般合称“卿监”。高宗时和武后时,曾两次更改九寺的名称。九寺五监与尚书六部有的有明确的隶属关系,有的则不明确隶属关系,但要接受六部或其他相关部门的指导。具体为:太常仍管礼仪,归礼部;光禄此时仅管饮食,同礼部、内侍省均有关联;卫尉归尚书省;宗正归吏部司封司;太仆归兵部驾部司;大理归刑部以及宰相,并要接受御史台的司法监督;鸿胪归尚书省,与礼部、吏部司封司都有关联;司农归户部;太府此时仅管皇室库藏,归内侍省;国子监归礼部管辖;少府监归内侍省管辖;将作监归工部或直接归尚书省管辖;军器监归兵部管辖;都水监归工部管辖。

(1)太常寺

曾改名奉常寺、司礼寺。设太常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以八署分而理之:一曰郊社,二曰太庙,三曰诸陵,四曰太乐,五曰鼓吹,六曰太医,七曰太卜、八曰廪牺。总其官署,行其政令。”417卿与少卿之下,设有丞、主簿、录事、府、史、博士、谒者、赞引、太祝、祝史、奉礼、赞者、协律郎、亭长、掌固,还有大量太庙斋郎、太庙门仆。所辖八署各设令、丞。郊社署“掌五郊、社稷、明堂之位,祠祀祈祷之礼”,郊为祭天,社为祭地,明堂为宣明政教、盛大典仪之设,长安、洛阳两京均置。诸陵署“掌先帝山陵,率户守卫之”。太乐署“调合钟律,以供邦国之祭祀享宴”,掌管雅乐,除令丞外还设乐正,乐舞艺人有教授考课之法。雅乐即礼仪用乐,俗乐则归教坊所掌,不属太乐。鼓吹署“掌鼓吹施用调习之节,以备卤簿之仪”,属军乐或仪仗乐队性质。太医署“掌医疗之法”,除令丞外还设主药、医监、医正。太医署根据不同医类设有相应的博士,包括诸药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咒禁博士,分别教授医师(分医师、医工、医生三级,下同)、针师、按摩师、咒禁师,如国子之法,按考课升级登用。太卜署“掌卜筮之法”,除令丞外还设卜博士。廪牺署“掌荐牺牲及粢盛之事”。

太常寺下属有太常礼院,由四名从七品的太常博士主持议礼,两京均设,下有礼生学习,并有修撰官、检讨官、孔目官。太常博士掌辨五礼之仪式,属清流,与补阙资位相当,所议无需关白太常卿。

(2)光禄寺

曾改名司宰寺、司膳寺。设光禄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掌邦国酒醴、膳羞之事,总太官、珍羞、良酝、掌醢之属,修其储备,谨其出纳。”①卿与少卿之下,设有丞、主簿、录事、府、史、亭长、掌固多人。所辖四署各设令、丞。太官署掌供给膳食,宰牲烹饪,其中仅供膳就有二千四百人。珍羞署掌“榛栗脯脩”、“鱼盐菱芡”之类原料。良酝署掌“五齐三酒”。掌醢署掌“醯醢*(xī hǎi)之属”,即调料。光禄寺所供膳食,一是郊社祭祀所用,二是朝会之后的“廊下食”。汉代曾掌握郎官任用大权的光禄卿,此时演变为皇室的高级厨师。

(3)卫尉寺

曾改名司卫寺。设卫尉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掌邦国器械文物之事,总武库、武器、守宫三署之官署。”①卿与少卿之下,设有丞、主簿、录事、府、史、亭长、掌固等。所辖三署各设令丞。武库署两京均设,“掌藏邦国之兵仗、器械,辨其名数,以备国用”。武器署“掌在外戎器,辨其名物,会其出入”。守宫署“掌邦国供帐之属,辨其名物,会其出入”。实际上,卫尉寺所掌,只是仪仗用器,并不涉及实战兵器。武库管藏,武器管用,守宫管帐幕供设。汉代卫尉曾掌握宫廷宿卫的职权,此时已荡然无存。

(4)宗正寺

曾改名司宗寺、司属寺。设宗正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掌九族六亲之属籍,以别昭穆之序,并领崇玄署。”①主管皇族事务。卿与少卿之下,设有丞、主簿、录事、府、史、亭长、掌固等。唐初曾设过宗师一职,后废。宗正寺还设有与皇族管理有关的知图谱官、修玉牒官、知宗子表疏官。所辖仅一署即崇玄署,主管道观事务,一度曾兼管僧尼事务。“初,天下僧、尼、道士、女官,皆隶鸿胪寺。武后延载元年,以僧尼隶祠部。开元二十四年,道士、女官隶宗正寺。天宝二载,以道士隶司封。贞元四年,崇玄馆罢大学士,后复置左右街大功德使、东都功德使、修功德使,总僧尼之籍及功役。元和二年,以道士女官隶左右街功德使。会昌二年,以僧尼隶主客,太清宫置玄元馆,亦有学士,至六年废,而僧尼复隶两街功德使。”418

和崇玄署密切相关者,是崇玄学之设。由于玄宗推崇李耳为始祖并上尊号为玄元皇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在玄元皇帝庙设立崇玄学。天宝元年(742年),两京崇玄学各置博士、助教,有学生百人。次年改崇玄学为崇玄馆,置大学士一人,由宰相兼领,改博士为学士,助教为直学士。安史之乱后,学生存者无几。大历三年(768年),崇玄馆学生复增至百人。

(5)太仆寺

曾改名司驭寺、司仆寺。设太仆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掌邦国厩牧、车舆之政令,总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及诸监牧之官属。”419卿与少卿之下,设有丞、主簿、录事、府、史、兽医、亭长、掌固等。除兽医外,还有兽医博士四人,教习学生一百人。所辖四署各设令丞。乘黄署“掌天子车辂,辨其名数与驯驭之法”(乘黄署只管天子五辂,御马由殿中省尚乘局提供,乘黄署调驯,使用则归内侍省)。典厩署“掌系饲马牛、给养杂畜之事”,包括象、马、牛、骡、驴、羊等所有家养牲畜。典牧署“掌牧杂畜,造酥酪脯腊给纳之事”,负责所有牧养牲畜,管理牧监送来的牲畜乳酪等物,并向光禄寺廪牺署和殿中省尚食局配给。车府署“掌王公已下车辂,辨其名数及驯驭之法”。另外,唐代设有数十个牧监与马坊,放养马及杂畜,马牧监分上中下三等,羊牧监称沙苑监,均归太仆寺管辖。高宗起置多个监牧使管理牧监,每个监牧使下管数个牧监,并于监牧使上置都监牧使,太仆寺管理牧监之权名存实亡。

(6)大理寺

源于汉代廷尉,唐代曾改名详刑寺、司刑寺。设大理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掌邦国折狱详刑之事。”①卿与少卿之下,设有大理正、丞、主簿、录事、府、史、狱丞、狱史、亭长、掌固、问事、司直、评事、评事史等。大理寺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案件和京师徒以上案件,复审刑部转来的地方死刑案件。重大案件,由大理卿或少卿审判。一般案件,由大理丞审判,六名大理丞按六部分领刑狱。对大理丞审定的案件,由大理正审查是否适当。大理正“掌参议刑辟,详正科条之事。凡六丞断罪不当,则以法正之”①。大理司直和大理评事“掌出使推核”,到地方推鞫疑狱。司直和评事承旨出使,相关地方长吏要停职待罪。凡大理寺判决的案件,杖、笞以下的属于终审,流、徒以上的则要报刑部复查,重要的则报中书门下复查,死刑则必须奏报皇帝。重大或疑难案件,则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司共同审理。狱丞“掌率狱吏,检校囚徒,及枷杖之事”。九寺中,唯有大理寺不设署。

(7)鸿胪寺

曾改名同文寺、司宾寺。设鸿胪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凡二王后(周隋之后)及夷狄君长之子袭官爵者,皆辨其嫡庶,详其可否。若诸蕃人酋渠有封礼命,则受册而往其国。凡天下寺观三纲,及京都大德,皆取其道德高妙、为众所推者补充,申尚书祠部。皇帝太子为五服之亲及大臣发丧临弔,则赞相焉。凡诏葬大臣,一品则卿护其丧事,二品则少卿,三品丞一人往。皆命司仪,以示礼制。”①卿与少卿之下,设有丞、主簿、录事、府、史、亭长、掌固等。所辖二署各设令、丞。典客署“掌二王后之版籍及四夷归化在蕃者之名数”,“凡朝贡、宴享、送迎,皆预焉”。司仪署“掌凶礼之仪式及丧葬之具”,“量品赠祭葬,皆供给之”。

(8)司农寺

曾改名司稼寺。设司农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掌邦国仓储委积之事,总上林、太仓、钩盾、导官四署与诸监之官属,谨其出纳”。“凡京百司官吏禄给及常料,皆仰给之。孟春藉田祭先农,则进耒耜;季冬藏冰,仲春颁冰,皆祭司寒。”①卿与少卿之下,设有丞、主簿、录事、府、史、计史、亭长、掌固等。所辖四署各设令、丞,所辖诸监各设监、丞。上林署“掌苑囿园池之事”,“凡植果树蔬,以供朝会祭祀。其尚食所进,及诸司常料,季冬藏冰,皆主之”。太仓署“掌九谷廪藏”,“凡凿窖置屋,皆铭砖为庾斛之数,与其年月日,受领粟官吏姓名。又立牌如铭”。钩盾署“掌供邦国薪刍之事”,“凡祭祀、朝会、宾客享宴,随差降给之”。导官署“掌导择米麦之事”,“凡九谷之用,随其精粗、差其耗损而供之”。太原仓、永丰仓、龙门仓诸仓设监,“掌仓窖储积之事”,“凡出纳帐纸,岁终上于寺司”。司竹监“掌植养园竹”。温泉监(后又增设庆善、石门等汤监)“掌汤池宫禁之事”,兼管温室瓜果。两京苑(西京苑和东都苑)总监“掌宫苑内馆园池之事”,“凡禽鱼果木,皆总而司之”。两京苑四面监(分东南西北)“掌所管面苑内宫馆园池,与其种植修葺之事”。诸屯亦设监,“各掌其屯稼穑”。九成宫总监“掌检校宫树,供进炼饵之事”。据《新唐书》载,还有诸盐池监,“掌盐功簿帐”。天宝以后,陆续置木炭使、宫苑使、五坊宫苑使、内园栽接使等使职,分割了司农寺的部分职权。

(9)太府寺

由汉代的少府演变而来,南朝梁始名太府,唐曾改名外府寺、司府寺。设太府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掌邦国财货,总京师四市、平准、左右藏、常平八署之官属,举其纲目,修其职务。”“凡四方之贡赋,百官之俸秩,谨其出纳,而为之节制焉。凡祭祀,则供其币。”420卿与少卿之下,设有丞、主簿、录事、府、史、计史、亭长、掌固等。所辖八署各设令、丞。两京四市设四署(长安为东西二市,洛阳为南北二市),“掌百族交易之事”,“凡建标立候,陈肆辨物,以二物平市(注:谓秤以格,斗以概),以三贾均市(注:贾有上、中、下之差)”。平准署“掌供官市易之事”,“凡百司不任用之物,则以时出货。其没官物,亦如之”。左藏署“掌邦国库藏”,“凡天下赋调,先于输场简其合尺度斤两者,卿及御史监阅,然后纳于库藏,皆题以州县年月,所以别粗良,辨新旧。凡出给,先勘木契,然后录其名数,请人姓名,署印送监门,乃听出。若外给者,以墨印印之。凡藏院之内,禁人燃火,及无故入院者。昼则外四面常持仗为之防守,夜则击柝而分更以巡警之。”①右藏署“掌国宝货”,“凡四方所献金玉、珠贝、玩好之物,皆藏之。出纳禁令,如左藏”。常平署“掌仓储之事”。太府寺所管仓库,为国家官库,唐玄宗起,另置琼林库和大盈库,为皇帝私库,会昌时又置备边库,大中时改为延资库,均不归太府管辖。中唐以后,这些仓库逐渐取代了左右藏的地位。另外,从开元年间起,多以郎官御史充任太府出纳使,以使职替代太府寺的职权。

(1)国子监

隋代继承南北朝设国子学,后改为国子寺,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国子监。唐初设国子学,隶属于太常寺。贞观二年(628年)从太常寺分出改为国子监,高、武时曾改名司成馆、成均监。国子监设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有六学”①(天宝时增加广文馆为七学)。其所掌六学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馆、律学、书学、算学。“凡教授之经,以《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各为一经,《孝经》、《论语》兼习之。每岁终,考其学官训导功业之多少,为之殿最。”(唐代习称“九经”就由此而来)以通二经以上为学成。祭酒、司业之下,设有丞、主簿、录事、府、史、亭长、掌固等。学生学成后,经祭酒、司业考试送尚书省礼部参加科举。

国子学设博士二人,助教二人,以及典学(掌抄录课业)、庙干(掌洒扫学庙)、掌固等。学生三百,招收三品以上子孙或二品以上曾孙。

太学设博士三人,助教三人。学生五百,招收五品以上子孙或从三品以上曾孙。

四门学设博士三人,助教三人,直讲四人,大成二十人。所谓大成,是指通四经业成,经吏部考试通过加阶放选者。学生五百,招收七品以上子孙或庶人子为俊士者。

律学设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习律令,兼习格式法例。学生五十,招收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

书学设博士二人。学习《石经》、《说文》、《字林》,兼习其他字书。学生三十,招收对象同律学。

算学设博士二人。学习《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邱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缀术》、《缉古》十部算经,兼习《记遗》、《三等数》。学生三十,招收对象同律学。

弘文馆、崇文馆、崇玄馆、太常礼院等学校,则不归国子监管辖。

(2)少府监

隋大业五年(609年),分太府置少府监,唐代曾改名内府监、尚方监。设少府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下。“掌供百工伎巧之事,总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之官属,庀其工徒,谨其缮作”,“凡天子之服御,百官之仪制,展采备物,皆率其属以供之”421。监与少监之下,设有丞、主簿、录事、府、史、计史、亭长、掌固等。所辖五署各设令、丞。中尚署“掌供郊祀之圭璧、器玩之物。中宫服饰,雕文错彩之制,皆供之”。左尚署“掌供天子之五辂、五副、七辇、三舆、十有二车、大小方圆华盖一百五十有六,诸翟尾扇及小伞翰,辨其名数,而颁其制度”。右尚署“供天子十有二闲马之鞍辔及五品三部之帐,备其材革,而修其制度”。织染署“掌供天子太子群臣之冠冕,辨其制度,而供其职”。掌冶署“掌镕铸铜铁器物”。除以上五署外,另有分散于各地的署监,包括掌铸造兵器农具的诸冶监,缮造甲弩的北都军器监(下有甲坊署和弩坊署),铸造货币的诸铸钱监(共七铸钱监,会昌时增至八监,大中时废三监),掌边境贸易的互市监,都归少府监管辖。其中有些以所在地方长官判之,而名隶少府监之下。开元以后,渐置中尚使、染坊使、诸道铸钱使等,分割了部分少府监职权。

(3)将作监

源自汉代的将作大匠,隋设将作寺,唐为将作监,高、武时曾改名缮工监、营缮监。设将作大匠一人,从三品,少匠二人,从四品下。“掌供邦国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总四署三监百工之官属,以供其职事。凡两京宫殿宗庙城郭诸台省监寺廨宇楼台桥道,谓之内外作,皆委焉。”①大匠与少匠之下,设有丞、主簿、录事、府、史、计史、亭长、掌固等。所辖左校署、右校署、中校署、甄官署四署和诸监,各设令(监)、丞。左校署“掌供营构梓匠,凡宫室乐悬簨簴*(sǔn’jù),兵仗器械,丧葬所须,皆供之”。右校署“掌供版筑、涂泥、丹雘*(读音huò)之事”。中校署“掌供舟车兵仗、厩牧杂作器用之事。凡行幸陈设供三梁竿柱,闲厩供剉碓行槽,祭祀供葛竹堑等”。甄官署“掌供琢石陶土之事。凡石磬碑碣、石人兽马、碾硙砖瓦、瓶缶之器、丧葬明器,皆供之”。诸监有百工监、就谷监、库谷监、斜谷监、太阴监、伊阳监等,“掌采伐材木”。

(4)军器监

北周武帝始置军器监,武德时置武器监,但时废时置。贞观六年(632年)并入少府监为甲弩坊。开元三年(715年)改甲弩坊为军器监,十一年复废为甲弩坊,十六年在北都太原复置军器监,二十六年废,天宝六载(747年)恢复。设军器监一人,正四品上。“掌缮甲弩,以时输武库”。下设丞、主簿、录事。领弩坊、甲坊二署。二署设令、丞。弩坊署“掌出纳矛矟、弓矢、排弩、刃镞、杂作及工匠”。甲坊署“掌出纳甲胄、綅*(读音qīn)绳、筋角、杂作及工匠”422。乾元元年(758年),以宦官为军器使而不再任命军器监。

(5)都水监

源自西晋以后的都水台,隋为都水监,唐先后称都水署、都水监、司津监、水衡监。设都水使者二人,正五品上。“掌川泽津梁之政令,总舟楫、河渠二署之官属,凡虞衡之采捕,渠堰陂堤之坏决,水田斗门灌溉,皆行其政令”①。使者之下,设有丞、主簿、录事、府、史、掌固等。所辖二署,各设令、丞。舟楫署“掌公私舟船运漕之事”,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废。河渠署“掌供川泽鱼醢之事”,下有河堤谒者“掌修补堤堰渔钓之事”。另外,唐代在各渡口置津令,“各掌其津济渡舟梁之事”,亦归都水监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