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可一日无债

企业负债的来源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形态如何变化,它都是债务人承担的一种“现时义务”,偿还的责任已经产生,早晚都要偿还。不过,虽然偿还是必须的,但是偿还时间却是可以有差别的,根据偿还时间的长短来分,可以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一年以上的负债,通常包括短期借款、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虽然都是流动负债,但与短期银行借款不同,“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是一种商业信用,是对供应商现金流的无偿挤占,不需要支付利息。这种“挤占”能力要取决于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强弱。站在企业短期经济利益角度,这类无息负债当然是多多益善。但是,企业一般不会无限占用,一方面是由于对方不允许,另一方面是过多占用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营运或者信用水平。对商业信用的占用虽然不会像银行借款或应交税费那样马上需要付出成本,但却有着隐性成本存在。

不仅限于企业,负债在各类经济单位是普遍存在的,几乎没有一个经济单位不存在负债。有些负债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却是身负而不自知的。

衡量一个国家债务水平通常用债务和GDP之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22年全球主要国家债务负担排名(政府债务总额/GDP的比例)前十如下:日本261.3%,希腊177.4%,意大利144.7%,美国121.7%,葡萄牙116%,西班牙112%,法国111.1%,加拿大106.6%,英国102.6%,巴西85.9%。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靠自身资产通常不能满足政府运营、城市化、工业化等需要的大量资金,举债也是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发行地方债券、PPP模式、融资平台融资都是常见的融资方式。有时候,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负债也是费尽心思。财政部曾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参与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和变相举债的七大常见模式,包括投资基金、资产管理业务、政策性开发金融、统一授信、金融中介业务、PPP和融资担保等。

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来讲,负债也已经司空见惯。几十年前,“借钱过日子”常常被用于描述西方国家的个人消费方式,如果用在中国某些个人身上,这个词还带有一丝贬义色彩,说明这个人不会持家。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中国人在按揭贷款的过程中开始对负债熟悉起来,随着一些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变化,借款消费也成了一种常见现象,应运而生的消费金融发展得态势蓬勃。

负债的本质是一种“现时义务”,除了显性的借款之债外,还有些负债表现得不那么明显。比如,人际往来之间的红包也是一种负债,有些家庭有记录收到的红包金额的习惯,其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还礼送回去的时候有个金额参考。继续探究下去还会发现,不直接呈现经济形式的负债也是多种多样,比如人情之债、知遇之债、感情之债,这类负债有时候偿还起来会付出比金钱之债更为巨大的代价。人们常说“报答知遇之恩”,还有句话叫做“士为知己者死”,可见这类债务的份量之重。

债务并不可怕,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就是债务推动运转的。因为有了债务,才有了“偿还”的义务和行为,才有了经济单位之间的互动交往。债务的形成与支付体现在商业交易、人情往来、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欠债与还债占据了社会活动的很大比重,人类社会不可一日无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