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详解类引】
这是孙子的精兵思想,孙子认为,兵力不在于越多越好,关键在用,只要不盲目冒进,而且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判明敌情,选拔出优秀人才即可得到团队的支持,就可以战胜敌人了。
而那些毫无深思熟虑,又轻敌冒进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
兵非益多也。
曹操注解说:“权力均也。一云‘兵非贵益多’。”
这句话表达两个意思,一是精兵思想,一是带兵能力问题。
精兵思想强调,兵不在多,在于精,要求熟练与质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海湾战争前夕,伊拉克号称自己拥兵百万,可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军攻击下,百万大军短时间内就一溃千里。
原因就在于数量虽多,但不过是乌合之众,整体军事素质差,战法单一而且陈旧,武器装备也落后。,可见,这样军队的战斗力跟人数没有直接关系。
北宋时期的军队屡战屡败,无论跟周边哪个国家打结果都一样——战败,其根源也是冗兵冗将太多,导致整体军队军事素养差,战斗力也非常差,总是被西夏、辽、金几个国家欺负。
春秋时期,楚国军队数量众多,但不够强大,战斗力不行,孙武在吴国力推精兵思想,训练士兵,提高当兵作战素质,孙武参加的吴国伐楚的柏举之战,吴国出触动三万兵力,楚国八万,结果夫概带5000人一个冲锋就把楚国打的溃不成军,吴国乘胜追击,十天时间攻入首都邺都。
尉缭子在秦统一六国中,贡献了大量的军事理论思想,他也强调精兵思想,他建议秦王裁军强兵,尽管秦国没有裁军,但采纳了他强兵的思想,这一观点对孙子的“精兵”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挥。
吴起“简募良材”的思想,也是精兵思想,他在魏国训练出一支常备军——魏国武卒,在战国七国之中颇有威名,尤其是吴起统兵期间,魏国武卒几乎没有败绩。
曹操的另一层意思:“权力均也。”
什么是权力均?
权,有估计、衡量的意思。那么,估计、衡量什么呢?一方面是估计双方所用之兵,不是越多越好,投入兵力取决于国家的实力;另一方面是估计、衡量将领带兵的能力。
一个将领能带多少兵,取决于他的能力。能力不够而带兵过多,就容易出乱子,不用说大胜仗,估计连治兵都做不好。
赵括只参与一次他父亲带兵打的阙与之战,就直接带二三十万的军队打长平之战,这本身就是个问题。
关于带兵多少的问题,最著名的当属韩信与刘邦的对话。
韩信点兵的成语说:
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最多十万,超过十万就会出乱子了。”
刘邦说:“那你呢?”
韩信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刘邦说:“那这样说,我是打不过你的了?”
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任何一支团队,负责人的能力决定了他能带多少人,华为任正非可以管理十三万人,但实际上他只管那三十多人,这也属于刘邦的角色,驾驭将军。
带适合的人,正确的评估、权衡自己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领,王皙注解说:“权力均足矣,不以多为益。”
总想多带兵的人,要么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要么是在找感觉,无论哪种情况,最终结果都是“悲惨”滴。
惟无武进。
这句是说不要盲目冒进,不要勇而无谋。
王皙注说:“不可但恃武也,当以计智料敌而行。”不要凭借着自己的勇敢,或凭借着手中的武装就盲目的冒进,要根据战场情势,想好对策再动。
有个心理常识叫俗话说:“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带兵的人,自以为手中有兵,有武器,总耐不住寂寞,总想表现一下自己,总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武力。
可是,每一战都不是个人生死的问题,不仅仅是士兵生死的问题,关系国家大事,关系千万百姓,所以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带兵之人,身怀利器之人,掌控武装的人,一定要戒慎恐惧,要慎战。
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集中优势兵力,准确判敌情,就要选拔有优秀人才赢得团队的拥护。
李筌说:“兵众武,用力均,惟得人者胜也。”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关键在于选拔人才得人之心以使部众齐心协力,得人才者才就能最终取得胜利。
取人,争议比较大,很多注家认为“取人”是取胜敌人之意,或取得人才之意,从《行军篇》最后这部分“治军”思想来看,将“取人”理解为“得人”,即得人之心以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拥戴,与下文的“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和“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语意相合,符合孙子之原意。
曹操注解说:“厮养足也。”
简单讲就是自己培养人才。
这就解决了人才来源问题,很多企业指望从外边请个人才为己所用,但往往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外来人才要么忠诚度不够,要么水土不服,跟企业的文化氛围格格不入。
最靠谱的人才选拔方式就是自己培养,从基层一点一点干起来的人才用着最顺手,从秦统一六国中,秦国的人才上看,参与战略行决策的人才基本都是山东六国的人才,从百里奚、蹇叔、士会,到商鞅、张仪、范雎、里斯等都非秦国本土人才,而实现统一大业的武将们,诸如白起、王翦等都是本土的子弟兵。
可见,在战略、文化方面的规划需要外脑来操作,而销售工作则需要培养子弟兵来解决。
尉缭子讲透了为什么借助外力解决不了战场上的事,他说:“天下助卒,名为十万,其实不过数万。其兵来者,无不谓其将曰:无为天下先战。”
不知他是不是总结秦灭六国时说的这话,总之让别人来帮忙,他一定是不愿意卖力的,因为这事输赢跟他关系都不大,所以他带兵来助,号称十万大军,来几万就不错了,而且出发之前,国君都要嘱咐将领,不要往前冲啊,给我保存实力。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这句讲,送死的人,战场上被俘虏的人都是自己找死之人。
这些人多轻敌,自以为是,缺乏慎战思维,没有深思熟虑就轻敌冒进,总想表现自己。
战场上,一些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战败,孙子对将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顺序不可变,将领的性格弱点也讲了,不要犯低级错误,要多算。
因为没吃到羊肉,司机将主帅送给了敌人。而有些事,则是需要平日的积累,只有修己才能治人,统兵也是这样的道理,治国同样如此。
陈皞引用《左传》的观点:“蜂虿(chai)有毒,而况国乎?”蜜蜂和虿虫都有毒,何况一个国家呢?
也就是说,哪怕他很小,但也是有毒的,有可能就要了你的命,蝼蚁之穴还可以毁掉千里堤坝呢。
前几日读贤龙兄的春秋基因,有一篇讲叫“美食的血案”,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王八肉引来的弑君案,一个是一块肉引发的战场被俘案。
一块后果严重的王八肉案是说,有人郑灵公一个老鳖,这个老板想跟属下分享这个老鳖,就让御厨炖这个老鳖,但不告诉属下是来尝美味,想给他们一个惊喜。
公子宋和公子归生结伴而来,猜测老板叫我们干什么呢?公子宋说,我右食指动了一下,肯定有美食,只要这个手指动,都是美食,以前都应验了。
到了老板办公室一看,正在炖老鳖汤,他俩就笑了,灵公问笑什么呢?他们说了猜测之事,这时老板就想跟公子宋开玩笑,不让他吃肉,结果两个人吵起来了,公子宋拂袖而去,灵公气很生气,说要杀了他,结果公子宋回去之后,听说灵公要杀他,于是先动手,把郑灵公给杀了。
就一个小小的玩笑,引发了一场弑君血案。
另一个是一块羊肉的故事。宋楚开战,宋国元帅华元带五百战车出击,结果跑在最前边的是元帅华元的战车,直接跑向楚军,不像是打仗,而像是给楚军送来一个战俘,宋军战败,元帅华元被俘,最终用一百乘战车和四百匹马换回华元。
这个代价有点大,什么原因呢?
冲锋的时候,不是马惊了,而是华元的司机故意将车赶到楚军阵营中的,因为战前动员会的时候,华元给每人都发了一块羊肉,忘记给自己的司机了。
因为一块羊肉,元帅就做了敌人的战俘了。
可见,战场上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出问题,作为将领,拿了统兵的命令,怎能不慎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