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把产品融合成解决方案

我国所有医院的现行收费制度,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产品思维的特征。在医院给客户(患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药品和设备(检测)值钱,而医生提供的诊断和解决方案不值钱。药品和设备之所以值钱,是因为看得见、摸得着、数得清,可以按量或按次数计价收费;而医生的诊断之所以卖不出价格,是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数不清,难以衡量价值,难以计费。一个医生的挂号费只有几块钱,甚至难以支撑其自身的劳动工资成本,所以医院只能靠卖药维持运营,这就逼着医生放弃医德,想尽办法给患者多开药,什么药价格贵、差价大,就拼命推荐给患者。从表面上看,我国当前尖锐的医患矛盾源自于医疗管理体制,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源于产品思维模式的惯性。

一个开牙医诊所的老板请我当顾问,问我牙医诊所能否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他的目的是想让我给他设计股权激励机制和连锁经营机制。我告诉他,这些机制我可以帮他规划,没有问题,但是这些机制都是别的机构也在实施的老套路,不属于商业模式创新。无论什么企业还是项目,收费模式都是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牙医诊所要想有突破性的商业模式创新,最佳突破点是改革现存的收费模式。

牙医诊所的收费模式也是一个机械组合式的产品思维模式。牙齿要按颗收钱,一颗烤瓷牙计价好几千块钱,可是牙医把烤瓷牙给患者装上去,又是钻又是磨要折腾好几个钟头,技术含量如此之高的量身定制操作,收费却远远低于一颗牙的钱。牙医不如牙值钱,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一颗牙就算是贵金属做的,成本撑死也就几百块,可为什么要收那么多钱呢?第一是因为看得见、摸得着、数得清,易于计费;第二是由于牙医的诊疗费无法维持生计,所以只能靠高价卖牙才能盈利。于是这又进入了普通医院收费行规的恶性循环,有很多患者明明不需要换牙,也在牙医的诱导下最终换了牙。

我本人与牙医打交道的经历有过切身之痛。母亲本来传给我了一口好牙,整齐缜密,从来不用牙签,因为无缝可隙。后来在一次牙科检查时,被发现一颗下犬牙与牙龈之间出现了一个浅浅的横向缝隙,可能是常年横向刷牙造成的结果,于是牙医建议我补这颗牙。为了补牙他不得不把缝隙钻大一些,填了些东西进去。可是一年后,补牙的东西脱落了。我又去找那个牙医,他说需要继续补,于是又把那个缝隙继续扩大了一倍。这次他给我用了更好的材料,比上次多花了不少钱。可是一年以后,补牙的填充料又脱落了,于是我再去找牙医,他又继续扩大那个窟窿(原来的缝隙已经被他钻成了一个洞),继续往里填东西,这次据说用的是进口材料,价格又贵了许多。一连补了四次,最后终于把那颗倒霉的牙齿钻断了。于是牙医建议我装上烤瓷牙,为了安装那颗烤瓷牙,他说需要用与断牙相邻的两颗牙齿做固定桩,于是那两颗无辜的好牙被硬生生地磨去了一半,成了邻居的牺牲品。就这样,为了那个无伤大雅的牙缝,我最终损失了三颗好牙,前后总共花了将近两万块钱。由于烤瓷牙的价格昂贵,医患双方对此都非常敏感,所以医生往往会把用什么材质、选什么颜色的决策权交给患者。我由于没有经验,选的颜色与旁边牙齿不般配,一开口大笑就露出三颗颜色惨白的假牙,害得我从此笑不敢露齿,以致严重影响了我作为老师的形象和风采。由于牙齿是我自己选的,所以也怨不得牙医,只能打落牙往肚子里吞了。

回顾这段哭笑不得的经历,我想如果当初有一个德艺双馨的牙医能够基于患者的利益给我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让我保住三颗牙齿,我宁愿加倍付他的诊疗费。即使需要安装烤瓷牙,如果牙齿的价格便宜到无足轻重的地步,牙医就不必把用什么材料、选什么颜色的决定权交给毫无经验的患者,而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最适合患者利益的选择方案。

于是,我向那个请我当顾问的牙医诊所老板建议,打造一套颠覆行规的盈利模式:把牙齿的价格降到成本价,而把医生的诊疗费大幅度提高,彻底打破产品思维惯性,把为患者提供最佳解决方案作为最大的盈利点,从此不再靠卖牙齿赚钱。

那个牙医诊所的老板疑惑地问:这种收费模式客户会认账吗?

我回答说:如果你在广告上宣传说你的牙齿价格只是同行的五分之一,你说客户会不会被你吸引过来?

他又问:可是如果客户来了发现医生的诊疗费提高了十倍,他们会怎样想?

我笑着说:那就把我那三颗牙的故事讲给他们听。问问他们是宁愿花钱买牙,还是花钱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