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祗格,鸟兽驯。
——《通书·乐中第十八》
刚才休息的时候,阿舅同学批评我,说我前面“乐上第十七”里面的一些讲法不够全面,不够策略,打击了喜欢听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他们这些流行歌曲的歌迷,而且,今天听课的朋友里面还有两位大学生,他们这个年龄段大都喜欢周杰伦啊、李宇春啊这些流行音乐,刚才也打击了他们,这样不好。
如果真的打击了流行歌迷们,让你们伤心了,这里我先道个歉,请你们原谅啊!不过,周敦颐先生这里就是这样说的,孔夫子、孟夫子他们也是这样说的,真说道歉的话,他们也有份哦!
前面所说的有关音乐的理念,都是站在儒家的立场来讲礼乐文化在治乱之间的种种现象,与个人的好恶无关,也不是针对哪个人、哪一种艺术门类而言的。毕竟,音乐的力量太厉害,太容易感染人的内心、催动人的七情六欲,引动人的爱恨情仇。所以,我们对音乐乃至一切艺术的鉴赏,还是回到儒家“中正平和”的精神为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通书·乐中第十八》吧。
“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通过前面“乐上章”我们就知道了,古代圣人为了修教化,从而制订了礼法,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古圣作乐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安抚好人民。儒家特别讲究这个“和”字,《中庸》里反反复复地提这个“和”字,如“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等等。对此,我们要多多地加以体会。
“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焉。”刚才休息的时候,咱们何大哥与我就这个“乐”的问题讨论了一番。圣人作乐,是为了宣扬“和”的精神,使天地万物能够达到“大和”的状态。一般人作乐,只是为了一时一境,并用相应的音乐使之产生共鸣。比如说某人恋爱了,可能就喜欢比较忧伤、比较缠绵悱恻的爱情歌曲;遇见要冲锋陷阵了,就喜欢激昂斗志的音乐,等等。总之,都是随着自己心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是,圣人作乐不是如此,他真正是为了把自己内心的“和”的精神传扬出来,要“宣畅其和心”,从而使人们有所感,同样达到心和的目的,并将这种和谐的内在精神进一步推广,“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焉。”
所以,孔夫子当年听了韶乐以后,觉得简直是妙不可言,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了,所谓“三月不知肉味”。这与我们现在听音乐的感觉,确实是不一样。当然,现在流行的各种类型的音乐也还是需要,只要不过分,有节制就好。比如在悲伤的时候,我们听一些相对欢快的音乐来转化心境;兴奋过头的时候,就听一些抒缓的音乐,让自己躁动的心能够平稳下来,等等。我们通过音乐,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七情六欲不会失控,从而让精神经常处于中正平和的状态。
“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祗格,鸟兽驯。”圣人作乐达到天地和谐的感觉,万物就都能自然生化,这就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那么“故神祗格”是什么意思呢?格,条理化,秩序化。中国古人的世界观认为万物有灵,不管是山川草木,还是人间社会,乃至我们身体内的五脏六腑,都有神祗在掌管,奇经八脉里也都各有小神仙住在里面,如果得罪了这些小神仙,你就会生这样或那样的病。这些是传统道家的一些思想,且不管它的对错,总有它的道理。中医里面有一个“祝由十三科”,有些病用药治不好,用针灸、推拿等方法不能解决,那就要请祝由师,通过意念、符咒等方法来治疗,还真就能够治好了。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祝由科也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的心理疗法,就像现代心理治疗中的“暗示疗法”一样,中国古人早就有了类似的心理治疗法。
总之,古人面对山川、草木,面对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敬畏之心。而现在人呢?早不知敬畏为何物,到处乱砍乱伐,到处破坏山林,到处制造污染,到处灭绝动物。正因为古人有万物有灵的思想,才会对此有敬畏之心,才能够“知止”,才能够让人与自然长久地和谐相处。
“故神祗格”,这些山川草木之神、人体内外之神,都会变得有理有序,各安其位,各行其事,那么自然灾害也就会相对减少,就能风调雨顺,社会就会安泰。那么,神祗不格又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大家看过《白蛇传》嘛,那个法海和尚与白娘子斗法,呵!水漫金山,这就是神祗不格。水本来应该处在山下,应该往下流,但是这里却往上涨,涨到金山上去了,当然就要出问题了,神仙打仗,那百姓就遭秧了。所以,万物之间要各安其位、各行其事,这样才会太平无事。
“神祗格,鸟兽驯”,神祇都听话了,更何况鸟兽呢!自然生态平衡了,那什么都好说了。说到这里,就又想起那个“周老虎”的事情了。不多说了,总之,现在中国野外的大型猛兽基本上看不到了,生态破坏太严重!一想到现代人的这些作为,就感到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