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员的贡献领域更窄、专业更精深

对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技师和技术工人的管理方式(包括目标、计划和考核等内容)并不相同,我们有必要在现实中用两种方式将之甄别出来:

1、专业人员的贡献领域更窄。

“重视贡献”是德鲁克一以贯之的思想,贡献意识和贡献能力是区分专业人员和管理者的重要维度。

要知道,专业人员并不只是单打独斗,和管理者一样,专业人员经常同时肩负“专业工作”和“团队运作”的责任,比如说某企业实验室的主任,可能有几十个或上百个研究员下属。那么,这时候如何判断他到底是专业人员还是管理人员。这时候要看他的贡献意识和贡献能力,如果他不能突破“企业贡献和专业贡献”的界限,看清企业内外部环境和顾客的真正需求,那他的贡献领域是非常窄的(不是大小,而是宽窄),从而只是一个专业人员。

联想集团早期的总工倪光南是一个好的例子。倪光南是联想汉卡的开发者,视技术为生命,是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联想早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他的所有兴趣点都在技术开发上,对市场需求和外部环境视而不见。

例如,1992年联想“九型汉卡”在技术上完美无缺,但遭遇市场寒流。原因很简单,它不符合顾客需求,九型汉卡将汉字功能和显示功能集中于一身。但当时所有微机的配置已经有显卡了,当时的联想董事长曾茂朝(曾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对倪光南说:“你要用户插上你的汉卡,难道让他拔掉原装的显示卡吗?”

1994年,倪光南与柳传志发生严重的路线之争,之后更是铁下心来要将柳传志拉下马。从联想的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倪光南对于企业的贡献领域是非常窄的,属于典型的专业人员。

但是,如果这个实验室主任不但深通技术,而且能把握住客户真正的需求,那他就是不可多得的管理人员。即使不是这样(既能把握客户需求又懂技术的人太少了),他如果愿意参加公司高层的决策会议,并能提供专业的意见,那他也是一个管理人员,因为他有贡献的意识和贡献的能力,他的贡献范围明显比其他专业人员要大。

需要指出一点,面对很多现实问题,管理人员可以做到委曲求全,因为他(她)们明白,世界上的多数事情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公正或者公道,大局往往更加重要。相对而言,专业人员偏爱“秉直道而行”,容易不顾大局意气用事。

2、专业人员的研究更精深。

如果我们把产品技术简单分为理论和应用的话,专业人员的研究会更接近于理论,而技师和技术工人的工作接近应用。对于复杂的企业现实,这种分法显然太过初略,不过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此外,很多企业的研发部门研发的内容与理论无关,最多只能算比较复杂的应用技术,而技术部门的工作只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技术支持而已。

如果我们要区分企业中的专业人员的话,有一个模糊的标准可以使用——如果企业里多数人都搞不懂某人的工作内容到底是什么、或怎么完成,那么这个人就是专业人员。

常见的专业人员包括企业内部的首席经济学家、化学家、各类研究员、律师、税务筹划师、成本会计师等等,在普通企业之中,除了研发部和财务部的一些岗位之外,专业人员并不多。在科技企业中,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拥有自己专精的知识、工具、观念和术语,离专业人员的距离越来越近。

软件程序员是不是专业人员?多数人不清楚的是,软件企业中有四类岗位都可以对应软件程序员这个称呼,它们分别是编码员、程序员、开发人员和软件工程师。编码员不是专业人员,他们更接近“码农”;软件工程师基本都是专业人员,他们有能力理论联系实践、创建软件操作系统软件、进行网络分配、开发编译器等;程序员和开发人员介于两者之间,两者没有明确的界限,相对而言,企业要求开发人员的能力更强一些,懂得精深的算法,可以凭一己之力来完成软件的设计和开发。

之所以要费力甄别出专业人员,是因为相对于企业中的其他人员,对专业人员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