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是人的本性。
现代的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可以控制人行为的有三部分:杏仁核、新脑和大脑皮层。
其中杏仁核是掌管人的本能反应的,新脑是情感中心,只有脑皮层是思维中心,脑皮层又分左脑和右脑,左脑抽象思维,右脑形象思维。
脑行为科学的结论是:人类不是有感情的思考动物,而是能思考的情感动物。人类的决策受由掌管本能的杏仁核掌管,受掌管情感的新脑影响,而几乎不会受到大脑皮层的直接影响。
只有当你的思维能够牵动情感中心时候,才能影响最后的行为决策。
我们大部分人在乎的往往不是事实,而是观点,而是立场。
这跟大脑的另一个特性也有关,大脑是最喜欢偷懒的器官。人的大脑一般要消耗人体40%的能量,而且只能是葡萄糖转化的能量。
因为耗能高,所以大脑通常自动启动“节能”模式:当我们收集信息时候,通常喜欢记结论,而不去看论据,更不愿去思考得出这个结论的逻辑。
但对于独立思考的人来说,思考的过程,得出结论的过程,比结论本身要有意义的多。
不管是在外面培训,还是在公司内做培训,老苗往往都会强调一个事情:如果你的笔记只是记了我所讲的所谓重点内容,或者标出来的提纲,那这个培训对你来说就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因为貌似读过不少书,经常有人让老苗给推荐书,尤其是营销方面的。在我傻兮兮给别人推荐了十几年的书之后,老苗发现,那些让我推荐书的人基本都没好好看过一本书,而身边擅长思考、读书、做事很专业的人,则很少让我给推荐过书,反倒经常向我推荐书。
说到底还是惰性,多数想看书却不知道该看哪些书的人,希望这个世界一定有什么独门秘籍,看了后得到一些结论,自己就能飞速提高,比如“把信送给加西亚”、“穷爸爸富爸爸”、“犹太人的财富圣经”。而实际上,几乎所有有营养的书,都是在讲述一套逻辑体系,科特勒永远讲不出“提高销量的十一个秘诀”。
那些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根本不用去多想,就知道自己该去看什么书。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跟我们受的教育有关了。
我们从小都被灌输了大量的价值观和结论:比如好人有好报,努力就有回报,内在比外表更重要,“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等等。
人在成长时候,这些价值观和结论难免会受到冲击,这时候正确的姿势是解构和重建,说人话就是,想想过去的结论到底怎么来的,如果有问题,我们怎么调整它。
但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偷懒的方法有两个。
一是继续坚持,在原有路上越走越远。这个非常容易,给自己固有观念不停找支撑点,总归是能找到很多的。
二是一棍子打死,彻底否定。生活中也见过不少人,凡是专家就是“砖家”,凡是我国的就是落后的,西方的就是一片极乐世界。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思维上也容易走极端。
人很复杂,有时候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想要啥,老苗搞不清自己明天早上是想吃油条豆浆还是包子小米粥,结婚这么多年,我也不清楚我老婆是不是最合适我,反正就是她了。
但营销和管理恰恰是研究人的,因为太难,所以一些铁口直断的结论就会很有市场,飞的漫天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