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需求的8个维度和层次

(一)弄清需求是基础

研发过程可看作一个系统,需求是输入,系统建得再好,输入出问题,输出必然有问题。就像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前端项目准备阶段包括产品技术规划、需求分析、立项论证,立项通过后任命项目经理、组建项目组开展研发设计,其中涉及项目任务下达、规划、执行、监控、收尾等。规模大、周期长的项目,立项论证或需求分析阶段还可作为子项目管理。

项目具有相对性,可作为项目集或项目组合层层分解,而整个过程中需求需简洁明晰。大厂在产品技术规划阶段能将需求做细,因可能有上百人员投入需求工作;但大量企业连专职需求分析师都没有,导致规划阶段只能做宏观的市场机会判断,详细需求分析需等到立项论证前才可能开展,甚至此阶段仍缺乏专人分析。若需求分析不清,仅依据用户表述或书面协议输入需求,会因隐性需求遗漏或用户表达不准确,导致产品不停返工。

因此,必须有专人将需求搞清楚,再转化为开发目标,明确产品功能、功能要求及怎么干、谁来干、能不能干、值不值得干等问题,之后发起立项论证,由领导决策团队拍板,再交给 SE 系统架构师做系统架构,架构师需从技术层面细化需求并传递至详细设计,这是需求逐步细化传递的过程,其间涉及评审、仿真、测试监控及需求变更管理等,项目本质就是需求实现的过程。

(二)需求来自哪里

需求来自用户与客户,客户需求源于产品的使用场景,包括使用人、周边供电、自然环境、干扰环境等。用户作为使用者不会分析场景,仅凭感觉提需求,而研发人员若也不分析场景,就会导致需求混乱。所以需求管理的核心是学会场景分析,识别场景中的涉众及涉众对需求的具体要求,这涉及场景、涉众、需求要素三个维度。

涉众即利益相关者或干系人,包括产品使用者、维护者、开发者、购买者等人员,以及法律法规、标准等事项。需求管理需从场景中识别要素以满足涉众要求。需求要素可通过八维模型分析:

1.外观属性:产品包装与外观带来的第一视觉冲击,如商场中产品的外观吸引。

2.功能属性:产品具备的功能及能否满足需求,是用户关注的核心之一。

3.性能属性:功能相关的性能指标是否达到要求,影响用户对产品的认可。

4.易用性属性:产品是否好用,涉及操作便捷性等使用体验。

5可靠性属性:产品是否用得住、靠得住,关系到长期使用效果。

6.价格属性:产品价格是否在用户接受范围内,影响购买决策。

7.社会可接受性:品牌知名度等社会层面因素,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

8.生命周期成本: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售后服务等成本,以及交付属性,即交货时间与能力。

5个维度(外观、功能、性能、易用性、可靠性)构成了用户视角的产品质量属性。用户对产品质量的判断非常直接:我要用这个产品,你要满足我使用,我觉得不好用,我就认为质量不行;好用,我就觉得质量行。好用的标准,就是我想要的功能有,并且用得住,相关的功能性能还能达到我的要求

整体来说可以分为这样的八个维度,那八个维度我们如何去满足用户的需求呢?

(三)需求满足的层次

需求可分为不同层次,从基本需求凑合能用到让用户惊喜的哇塞体验,这体现了需求包围度模型的递进关系。

不同人看需求的视角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比如看一辆汽车:趴在地沟里只能看到底盘及零部件;在路面上看到渣土车会想到治理其掉沙、冒黑烟等问题;从飞机上看则是大的交通网络;用心灵思考看到的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发展。所以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视角不一样,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从八维模型引申,前5个维度(外观、功能、性能、易用性、可靠性)可归结为用户使用的产品质量属性(Q),价格和生命周期成本属于成本属性(C),交付属性(D)体现交货能力,这构成用户视角的 QCD,再加上服务就是 QCDS。而内部系统架构设计人员还需考虑产品与上下游的连接关系、信号采集与传递等架构接口要素(A),形成 QCDA 四类。

现实中很多人被动等待需求,导致相互抱怨。

如某团队做智能货柜,货柜里用到的锁,用户指定了一款锁的型号,用户说必须用,还签到了协议里。

结果成品出来,锁不好用,经常打不开。这样生产了一批柜子给客户发过去,客户不干了,说不好用,需要更换。然后两边就开始扯皮,最后这不是一个锁的问题,而是一批柜子的问题。

其实专业团队应主动验证需求,给用户专业化建议,若验证后用户仍坚持,团队才无责。这说明不能被动理解需求,要主动调查,用专业视角审视需求是否合理,满足使用场景要求,甚至主动设计、教用户分析需求,像乔布斯推出 iPhone 4、微信推出时,就是创造需求、引领未来,这是更高层次的需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