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石油对中东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

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储藏和生产最重要的地区。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沙特、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和两伊是最主要的产油国,其国民收入、预算收入、外贸出口和外汇来源主要依靠石油部门(包括炼油和石化工业);另外,埃及、叙利亚、也门也生产一定数量的石油,阿富汗出产天然气,而绝大多数产油国也生产天然气。因此,油气资源对中东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266

对产油国而言,石油收入的社会经济影响包括以下方面。267首先,产油国的发展模式出现重大变化。它们获得了几乎是用之不尽的资本(至少在70年代),可以在避免从农业和其他经济部门中寻求积累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由此,产油国经济计划的投资成倍增长,国民产值飞速提高,经济建设贪大求洋,福利国家迅速形成。其次,形成了典型的依附型经济结构。在资本方面,产油国高度依赖石油部门及其派生的海外资产;在劳动力方面依赖外籍劳动力和技术人员;技术设备和消费品依赖进口,而石油部门生产的原油、石油产品和石化产品也主要依赖海外市场。从经济运行的机制看,产油国是一种投入型的经济,即国家投资是资本的主要来源,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工业仍以石油部门为主,私人企业效率不高(不过近年来其发展较为明显)。再次,经济出现明显的二元化结构,这表现在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对立上,如小农经济、手工作坊、小商小贩和现代化的石油工业、基础设施的并立。例如,产油国的石化工业人均装备水平甚至超过了美国。最后,在社会关系上出现深刻的社会分裂。一方面,是本国公民与外籍移民两大社会集团的对立,前者享有高度的社会福利、充分的就业和轻松而待遇优厚的工作,而后者则承担繁重而低收入的工作,只有不多的社会福利,政治权利则完全没有。在产油国公民内部,也出现了普通公民和大资产阶级、王室之间的两极分化。

产油国经济对非产油国经济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非产油国大力发展为产油国服务的产业,如炼油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旅游业及制造业,从而获得部分石油美元。它们还得到产油国的财政援助和投资,并通过输出劳动力赚取数额可观的侨汇。

可见,石油对中东的现代化确实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影响。原先经济落后的海湾地区因此成为资本过剩的地区,发展起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但其非石油制造业、科技和教育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甚至落后于中东的许多非产油国。相比之下,缺乏资本和资源的东南亚和拉美地区在现代化方面的成果更为明显,这有力地证明了产油国资源型发展的不足。80年代以来,产油国开始了经济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某些问题,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仍然存在(产油国的一些经济政策实际上有政治考虑)。

七、中东现代化的发展成效中等

以色列在中东经济最为发达,但它发展的原因包括其来自欧美的高素质劳动力、美国的大量援助和德国赔款等,属于特例。其他国家中,产油国的发展相当迅速,但无论是产油国还是非产油国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当然近年来情况有改变。中东经济发展的一些特点表现为:

(1)总体经济增长缓慢。以现代化较早开始的埃及为例,19世纪90年代后期,埃及人均GNP为131美元(1965年价格,下同),稍低于墨西哥(148美元),而高于日本(19世纪70年代后期仅为74美元)。但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埃及该项指标仅提高到185美元,而同期日本已迅速达到876美元,墨西哥也为461美元。268产油国的增长迅速,80年代初个别国家的人均产值曾居世界前列,但此后石油跌价,其经济一度演变为零增长或负增长,到2002年科威特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仅排第36位。90年代,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增长率为世界最低,中东人均GDP的年增长率竟为—0.1%。269 但在90年代,非产油国经过经济调整发展速度加快,表现好于产油国,另外以色列和塞浦路斯均进入世界高收入国家。进入21世纪之后,非产油国遇到不少问题,发展速度减慢。

表16.1 1965—2013年中东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标志及与世界的比较

国 别

小学教育

(%)

青年

识字率(%)

人口城市

化率(%)

2004-2011年

日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

1970年人均国内总值

(美元)

2013年人均国民总

收入(美元)

1965年普及率

2009-2013年完成率

2013

1965

2013

1965年

工业劳动力%

2012年制造业占

GDP%

阿富汗

100

690

16

47

9

26

11

埃及

217

3140

75

107

89

41

43

15

15.5

<2

约旦

213

4950

95

93

99

47

83

26

16.5

<2

叙利亚

217

78

64

96

40

57

20

4.7

<2

黎巴嫩

602

9870

106

89

99

49

88

24

7.4

阿联酋

3574

38360

111

95

56

85

32

9.0

沙特阿拉伯

658

26260

24

108

99

39

83

11

10.1

科威特

3639

45130

116

99

78

98

34

5.4

卡塔尔

86790

99

99

9.8

巴林

19700

98

89

15.0

伊拉克

371

6720

74

82

51

69

20

1.9

3.9

巴勒斯坦

3070

93

99

75

10.8

<2

阿曼

388

25150

3

104

98

4

77

15

10.1

也门

76

1330

9

70

87

5

33

7

8.8

9.8

土耳其

367

10970

101

101

99

32

72

11

<2

伊朗

388

5780

63

104

98

37

72

26

<2

以色列

33930

106

100

92

塞浦路斯

25210

100

100

67

中东北非中低收入国家

95

91

60

9.6

0.6

南亚

1483

91

79

32

39.5

撒南非洲

1686

70

70

37

41.0

世界平均

10683

92

89

53

14.5

注:1.小学教育超过100%的包括留级和非年龄段学生。 2.斜体为非指定年份。 3.塞浦路斯2013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为政府控制区数字。 4.也门1965年为北也门数字,2012年前后为统一的也门数字。 5.青年识字率指的是15-24岁人口。 6.黎巴嫩2012年制造业占GDP比例包括采矿业。 7. 中东北非中低收入国家2012年制造业占GDP比例数字为联合国西亚经济社会委员会(ESCWA)成员国数字。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8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世界银行《2015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年版;B.Abu-Laban and S.M. Abu-Laban, “Primary 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Arab Society”, Arab Studies Quarterly, nos.2-3, vol.14, 1992;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Western Asia &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Mining Organization,Bulletin of Industrial Statistics for Arab Countries, Eighth Issue,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2014.

(2)总体发展很不平均。表16.1数字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首先,产油国与非产油国差距很大。1965年,海湾产油国(指海合会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大大超过非产油国,只有人口较多的伊朗和伊拉克、发展较晚的阿曼略高于非产油国土耳其,但大大高于埃及、叙利亚、阿富汗、也门等非产油国。从小学普及率来看,1965年的非产油国对海湾产油国具有突出优势,甚至两伊也明显超过后者。在工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比例方面,多数非产油国和两伊超过沙特,只有海湾小国阿联酋与科威特显示出不同寻常的高比例(可能存在统计方面的问题)。总之,1965年的产油国在人均收入方面居压倒优势,但在制造业和教育领域则往往落后于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悠久的历史的非产油国,产油国内部的两伊又明显超过海湾产油国而接近非产油国。阿富汗和也门则是非产油国内部两个特别落后的国家,其发展指标甚至落后于海湾国家,阿曼是海湾产油国中最落后的国家。

到2012年前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在人均收入方面,非产油国与产油国的绝对差距明显拉大,尽管前者的相对发展速度超过后者。非产油国内部的差距也在拉大,饱经战乱的黎巴嫩人均收入竟然达到埃及的3倍,后者仅略高于巴勒斯坦,而土耳其成为中东非产油的穆斯林国家新星,以色列则超过了产油国沙特。在产油国内部,阿曼的人均产值已经接近沙特,而历经磨难的伊拉克和经历了伊斯兰革命的伊朗则发展速度缓慢,人均产值仅略高于约旦。在小学教育完成率方面,产油国均接近100%,高于埃及,后者似乎出现了下降。在制造业方面,阿拉伯产油国的总体情况已经超越了阿拉伯非产油国,只有伊拉克因战乱出现倒退,非产油国中的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制造业比例因政局动荡等原因同样呈现萎缩。

(3)许多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缓慢,工业化程度低。2002年,在世界银行统计的中低收入国家270中,中东和北非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平均占41%,而制造业仅占13%(1990年以来未变),后者在该组的第三世界地区中最低。271但以色列、埃及和土耳其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较高,后两国分别达到19%和17%。土耳其已成为发展迅速的新兴经济体,被列为仅次于金砖四国之后的VISTA五国之一。至于产油国,其炼油业、石化工业以及与能源相关的冶金、建材等行业相当发达,因此非石油制造业一般落后于非产油国。此后阿拉伯国家的情况没有多大变化(除了海湾国家有所增长)。

(4)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海湾地区的基础设施堪与西方比美,而非产油国的情况也有很大改善。1995—2001年,中东北非中低收入国家铺面道路的比率达63.8%,在该组国家中仅次于欧洲—中亚组;2011年,人均用电量(1696度)和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量(101)均高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72

(5)农业发展存在问题。人口增长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注重工业的发展战略给农业造成压力,尤其是一些人口大国,而海湾六国的农业发展快,但效益低。因此,2002年,中东北非中低收入国家的进口中食品平均占到16%(埃及达28%),居该组第一。

(6)服务业以旅游为重点。2002年,旅游业在服务业出口中的比例,埃及为41.2%,约旦为53.4%,阿曼为41%(相近年份),叙利亚为73.1%(相近年份),土耳其为57.5%。

(7)文盲比例较高。在埃及,文盲仍占成年男子总数的1/3;也门和阿联酋也偏高。总体而言,中东国家的识字率高于南亚、撒南非洲,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8)贫富分化问题仍然存在。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85年中东人均收入在370美元以下的穷人占人口总数的1/3,仅高于南亚和撒南非洲。273不过此后情况有明显好转,从20世纪末各国的基尼系数看,中东的总体形势居世界中等。1998—2000年,埃及的基尼系数为34.4,约旦36.4,也门33.4,以色列35.5,土耳其40.0,伊朗43.0。274

(9)人口增长快,城市化水平高。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中东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较高。1980—2002年,中东北非中低收入国家人口年增长率达2.6%,在该组国家中仅低于撒南非洲。表16.1证明,中东城市化率也是相当高的。上述两点对经济势必造成影响。

(10)失业率高。90年代,阿拉伯世界的失业率在世界上名列第二,仅次于非洲。在沙特,过去一向从国外引进劳工,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就业观念保守和外籍劳工的继续流入,本国人口已出现失业现象。对沙特而言,失业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2000—2002年,埃及男性的失业率为5.1%,以色列6.0%,土耳其10.9%,西岸和加沙27.3%,阿联酋2.2%。

(10)经济国际化和集团化水平较低。过往以色列和产油国的国际化水平较高,但产油国主要是在油气生产方面,而非产油国近年来情况有改善。目前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有埃及、以色列、科威特、约旦、卡塔尔、阿联酋、巴林、阿曼、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中东的地区合作不断发展,但合作水平提高缓慢。1970—2002年,就地区贸易集团内的出口额而言,阿拉伯共同市场仅从2.2%增长到4.8%,海合会从2.9%增长到4.6%,经济合作组织从1.5%增长到5.9%,它们在第三世界29个地区组织中仅高于其中9个。

(11)经济自由化水平以往较低,近年来发展加快。2002年,中东北非对私营部门的国内信贷占到GDP的50.2%,高于拉美、南亚和中亚;不过有些国家较低,如土耳其(14.9%)、叙利亚(8.0%)。另一方面,中东的资本市场相对封闭,这也是该地区能避开1997年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12)原料在一些国家外贸出口中继续占据重要地位。中东地区出口的60%是石油和天然气。2002年,燃料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沙特达89%,阿联酋为92%;但一些国家制成品出口增长迅猛,其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埃及为35%,土耳其竟高达84%,以色列为93%。由于石油涨价,海合会实力迅速增强。

(13)吸收外资少。除石油部门外,阿拉伯世界是世界吸收外资最少的地区,而且从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吸收外资中的比例逐渐下降。90年代,中东北非地区吸引的外资只占同期世界总量的1.4%。从国家看,吸引外资较多的国家为以色列、沙特、埃及和土耳其。2003年,中东北非中低收入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仅为26.53亿美元,而2005年仅埃及吸引的外资即达61亿美元,2006年土耳其吸引的外资更高达202亿美元。

(14)接受外援和财政赤字较多。2002年,中东北非中低收入国家接受外援总额为65.27亿美元,人均21美元,超过该组的平均水平;同年以色列人均受援额竟达115美元,外援占到国内总投资的4%。2001年,伊朗、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阿曼、黎巴嫩、土耳其和也门的财政均有赤字。

(15)信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较低。2002年,中东北非中低收入国家每千人拥有的电视机数(约为200台)、个人计算机数(38.2台)、每千户的互联网用户数(37户)、专利申请文件数(1253份)和高技术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例(2%)均仅高于撒南非洲和南亚。

(16)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中东位于干旱半干旱和沙漠地区,环境十分脆弱,现代化已经对环境构成巨大压力。2002年,中东北非中低收入国家森林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5%,是最低的,该组仅次于它的南亚也达到16.3%,而且中东北非上述国家森林面积每年减少0.1%;2000年,人均碳排放量高达4.2吨,在该组中仅次于欧洲—中亚地区;1980—2000年,年淡水使用量占到水资源总量的57%,为世界之最。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使用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概念来分析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而第一次现代化的特点为工业化、城市化和物质化,第二次现代化的特点为智能化、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个性化、生态化等。根据他们的计算,中东的以色列属于发达国家,2008年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指数分别为100和84;黎巴嫩(99,50)、沙特(96,55)、科威特(100,68)、约旦(94,53)属于中等发达国家;土耳其(100,48)、伊朗(94,43)、埃及(89,39)和叙利亚(79,33)属于初等发达国家;也门为欠发达国家,早于2008年的两项指数分别为60和27。275

综上所述,中东作为一个文明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地区,在世界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中东的现代化也经历了曲折、漫长而独特的道路,而这一现代化所展现出来的特点是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历史、文化和传统相联系的。本讲所阐释的是中东现代化的一般特点,但中东各国之间的区别也十分明显。因此笔者的分析更多地是宏观方面的,有时只代表部分国家。不过,与第三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东现代化的特点仍是较为突出的。

中东的现代化经历了种种磨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严重问题和挑战,需要认真应对。例如,如何更好地处理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国家统一与民族宗教多元化、独立外交及与西方国家关系、地区合作与全球化、国家安定与极端主义的关系等关键问题将是中东国家未来现代化的关键课题。“9.11”事件后,中东地区的现代化进一步引起世人的关注,该地区的各国政府也受到美国的强大压力,后者强行要求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念。2010年底开始的中东剧变证明本地区的现代化仍然存在种种严重的问题,中东国家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其他地区的情况,制订符合国情的政策。希望未来中东国家能够根据本国国情开展深入的经济社会改革,早日走上发展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