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原文: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前一句话的意思是争夺制胜条件之所以很难,是因为要把遥远的弯路变为近便的直路,要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怎么理解呢?在战争中,因为地形复杂,敌情不明,表面上迂回的弯路反而很可能是最便利的直路。这就像踢足球,很少有人能够凭借一己之力从自家后场一路踢到对方的球门中,每一次的带球、传球就是“以迂为直”。
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军出发要有意绕道迂回,并用小利诱使敌军改变进攻的方向,从而做到我军虽然是后出动,却能比敌军先期到达有利阵地,这才是真正懂得运用“以迂为直”的计谋。而能实现“后人发,先人至”是因为其早已打探好地形,知道怎么走比较快。
由此可见,双方在交战中为了获得胜利会想方设法阻挠对手,给自己创造胜势,这时候如果采用迂回的计策,往往令对手无法准确判断我方的策略,最终争夺到制胜的条件。
“迂直之计”是将领能够在策略博弈中取胜的关键。如何能“后人发,先人至”?这就要求将领对敌我双方的“道、天、地、将、法”足够了解,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敌方的策略,并善于采用“迂直之计”迷惑、阻挠对手,从而在博弈中更胜一筹。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是善于运用“迂直之计”在博弈中取胜的人才。我们都知道曹操的军队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大军打败,曹操不得不率领仅剩的一些兵将从陆地逃跑,诸葛亮乘胜追击,为了逼曹操走上华容道,诸葛亮派人在其逃跑前方的小路上放烟,并留下一些伏兵的迹象,同时他命令赵云、张飞率领部队追击曹操的军队,只留下前方的道路让敌军逃命。
在正常人看来,小路有埋伏的痕迹,军队肯定不会走小路,而曹操生性多疑,他觉得这是诸葛亮设下的计谋,故意诱导他走大路,所以他选择走小路。殊不知,他选择走小路恰恰着了诸葛亮的道,诸葛亮提前安排关羽在华容道伏击曹操的部队。这就是非常精彩的双方将领的博弈过程,而诸葛亮之所以能更胜一筹,就在于诸葛亮了解曹操的性格特质,利用他的性格弱点,提前做好部署,引诱其上当,最终逼得曹操走入华容道。
因此,我们说实现最终目标的方式有很多,但简单粗暴的直线型策略往往行不通,也是无效的,采用迂回的策略反而能够奏效,“迂直之计”是战术上能够取得胜利的保障。当然,“迂直之计”是将领基于对敌方策略的预测而做出的应对策略,本身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前面我们讲过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的案例,王阳明通过舆论宣称兵力十足,佯装即将对宁王发动进攻,实际上却转身攻打兵力较弱的南昌老巢,而不是和宁王军队主力直接对抗,从而引得宁王长途奔袭,王阳明以逸待劳,大败宁王。王阳明采用的正是“迂直之计”,但做出这样的决定存在很大的风险,谁能保证宁王一定会返回南昌?在不能完全预知对手的策略和操作的情况下设定己方的策略,本身就存在非常多的不确定性,要冒很大的风险,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这也是无奈之举。
因此,将领能够通过已知的信息预先判断敌方会做出什么决策,从而有效应对,将领的这种核心能力非常重要,也需要具备试错的勇气,这样才不会过于计较眼前的小利而错失长远利益。
前面我们介绍了“迂直之计”在战争中的应用,其实在企业管理中它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前面讲的“修道保法”的工作其实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我们作战时采用“迂直之计”的基础,竞争对手都在选择短期有效的方法,而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建设系统看似笨拙,实则智慧,企业在行业“红利期”看不出差异,一旦进入“淘汰期”,就开始显现企业的实力,所以在真正交锋的时候我们已经具备优势,可以提高获胜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