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君不智则臣曲

君主独立能力弱,不能分辨是非,臣下说话、做事就会患得患失、有所保留。

公室卑则忌直言,私行胜则少公功。(出自《外储说左下》)

公室衰弱就忌讳直言,谋私的行为盛行就没有人为国立功。这句话是站在臣子的立场讲的,反映的问题则是君主的问题。君主没有独知能力或没有权势,臣子的一些本于忠心的言辞不被理解,就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利,甚至灾难。精明的臣子会考虑这些情况而有所保留,而这对国家是不利的。英明的君主知道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在自身,所以就应该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大权独揽,给臣子一个更好的尽忠环境。

故事1:范武子杖子

范文子喜欢直说,他父亲武子用手杖打他:“直说的人不被人所宽容,不被宽容就危及自身。不只是危及自身,还将危及父亲。”

故事2:子国责子

子产是子国的儿子,子产忠于郑国国君,子国怒责他说:“孤傲地离异臣子,独独去忠于君主。君主贤明,能听从你;君主不贤明,就不会听从你。听或不听,还不能确知,你却已经脱离群臣了。脱离群臣,就一定会危及自身了。不只是危及自身,又将危及父亲。”

管仲被捆绑起来,从鲁国押送到齐国,路上又饥又渴,他路过绮乌边防时,就向边防宫讨食。绮乌边防官跪着给管仲进食,非常恭敬。边防官于是私下对管仲说:“如能侥幸到齐不死,并在齐国执政,该怎样报答我呢?”管仲说:“果真如你所说那样,我将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论功行赏,我能用什么报答你呢?”边防官因此怨恨管仲。

【评】:

有句话叫做“谋国难谋身”。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同僚暗算、对手离间等,但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我认为在于君主。如果确是为国家利益而谋,而君主又不能理解并保护,就很容易被别人算计,假借君主之手除之。所以君主本事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谋国灭身”,最典型的案例当属汉景帝时的晁错,晁错为大汉江山着想提出削藩策,后来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采纳晁错政敌袁盎的计谋,腰斩晁错于市。

表面看,君主有很多臣子,冤死几个也不算什么,但这种事的发生会让更多的臣子被迫为自身安危考虑,不能尽其忠直,这不是君主和国家最大的损失吗?